關生不等同關心
對孩子兩種不同態度
爸爸甲,每天下班見到兒子時,例必說:「你好嗎?」吃飯時,又會問:「做好功課,練好鋼琴沒有? 」飯後,又會催他早點洗澡、睡覺。等第二天早上父子碰頭,爸爸第一句總是說:「快些刷牙,換衣服,時間已到,趕快出門了。」然後,等爸爸下班回來後,上述「對話錄音」又再啟動,周而復始地循環。
漸漸地,父子倆再沒有太多的話題......
媽媽乙,每天除了接工作在家裡做之外,還要買菜、煮飯;等一對少年子女下課後,又要接送他們去學別的東西,或在家督導他們做家課和溫習,夜晚仍要對著電腦趕工,生活極之繁忙疲勞。然而,每當她看見兩個寶貝孩子時,她總會暫時放下所有事務,給他們一個擁抱,細問他們今天過得怎樣?若有時間便多聆聽一會,否則就坦誠告知:「現在我必須做一些事情,所以你們也先做你們的事,待晚飯時我們再多談吧!」她最後必定會加上一句「I love you」(我愛你們)。
她和孩子都會期待下一次的對話。
以物質供給表達關心
上面提說的兩種家庭關係,都可以說是良好的,不存在甚麼衝突或大問題,生活如常。只是,爸爸甲對待兒子的態度,正反映出他原生家庭的狀態──父母對他的關注,只流於生活的層面,家人會為吃甚麼、何時作息及其他生活瑣事而對談,但卻甚少從心裡對話,缺乏表達關心的字句,或難以深入彼此瞭解。關心,往往只是以物質供給的方式作表達,媽媽乙則正相反。
所以, 我聽過這樣的對話:
兒子A:我不覺得你關心我!
父親A:我不關心你?(憤憤不平地)我不關心你就不會這麼辛勞工作,一切都是為了你!我買這、買那給你,難道不是關心你嗎?
既然年輕的兒子這樣說,當然是他不覺得這些是「關心」;因為他要的不只是父母的 「關生」──關懷他的生活, 乃是「關心」──想父母關懷他的心。
若然孩子從小到大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溫暖,知道隨時有人跟他傾訴溝通;長大後,他自然也會懂得關心別人,與人溝通。不然,他將來就不懂得如何去關心自己的孩子,或與孩子從心裡溝通。由此可見,普遍華裔孩子的表達和溝通技巧較弱,是有原因的。
忙碌中具質素的相處
我聽過一段令人心酸的對話:
父親B:孩子,今天爸爸難得有空,陪你外出吃飯好嗎?
兒子B:是你陪我還是我陪你?你常常說忙不理我,現在你沒事做便想我陪你,我可不想陪你呢!
此言一出,父親當場呆著了!這是可悲的一幕--父親忙碌無暇親子,可沒想到下場會是這樣;但現實是,無論你是基於甚麼原因沒空關心(不是「關生」)孩子,跟他們相處,結果都是一樣:沒有你陪伴的孩子,自然跟你疏遠,與你的感情淡薄,信任也減少;不管你的道理和聲線有多大,你的教導和說話對孩子的效用,肯定會大大減少。
因此,最有效的教導工具,就是你跟孩子的感情和信任;有了這兩樣重要的聯繫基礎,自然所有問題都可以談,也可以慢慢解決,不至於孩子不信任你,甚至雙方連對話的空間也沒有,因為孩子向著你的耳朵和心都已經關閉了。當孩子長大以後,你想再打開他的心門,進去瞭解時就更難了。其實,就算多忙碌、時間少,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真心的關懷,也可以有「quality time」(具質素的相處)和對話的時間,就如上述那位媽媽乙那樣。
聰明的父母要好好把握機會,要知道,孩子轉眼就長大了!
賈慶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