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巴黎聖母院》命運與愛情
雨果的小說《巴黎聖母院》是一部浪漫主義的作品,它本身在描寫人的巨大矛盾,對比上很吸引人,加上小說被拍成電影後一時風靡中國,所以小說對國人的影響長遠。小說通過純潔的少女愛斯美拉達和克洛德、卡西莫多、格蘭古瓦、腓比斯等四個男人愛恨情仇的悲劇性愛情故事,把我們引向更深一層的思考--命運。
全是命運的鐵鉗所為
克洛德是聖母院的副主教,他19歲成為孤兒,在修道院成長,慢慢形成性格內向、陰鷙、極端的個性。他的知識淵博,對當時科技的熱心超越眾人,而且迷上煉金術,想必是對神秘主義充滿好奇心。
他本來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,但卻對女性有一種變態的反感,然而,當他看到愛斯美那種的美麗、活潑,甚至性感後,他不但違反了教士不能在性關係和婚姻上越界的規條,而他的情慾也完全失控了!為了得到她,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。他引出了命運的話題:一個蒼蠅要飛向科學、光明、太陽......到達新鮮空氣、永恆真理的青天白日中,但它難以逃脫橫欄在光明和它之間的蜘蛛網,最後走向毀滅!「全是那命運的鐵鉗所為!」 克洛德用這樣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。
的確,雨果筆下的每個主要人物,愛斯美拉達、她的母親香特弗婁梨以及四個男子,好像都以悲劇性的命運結束,以致有的評論家總結道:「然而全書的基調陰沉悲慘,命運似聖母院鐘樓的巨大陰影籠罩各卷,以狂風疾雨之力把主人公推向注定的結局。」那麼,怎樣來看待這張網呢?雨果對中世紀天主教宗教審判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,就像他在《悲慘世界》中對社會和法律制度進行的批判一樣。
這對今天的我們有雙重的提醒:一是不公正和缺乏憐憫精神的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,會對人造成多麼大的傷害;二是宗教信仰如直接介入到政治司法中,會帶來多大的扭曲;難怪當二千多年前的群眾要擁立耶穌為政治上的君王時,祂卻說祂是來犧牲自己救贖世人,而不是要做世界的領袖。
命運和思想行為關係
進一步來看,命運和人的思想行為是怎樣的關係呢?
主角愛斯美拉達,從小就被埃及人拐走,成為吉普賽女人。她16歲重新回到巴黎,展開了故事的主軸;她美麗清純,又有吉普賽人的火一般的熱情活潑,絕對是人見人愛的尤物。她具有慈悲憐憫的心腸,且有最難得的饒恕美德;在曾經綁架過她的,生得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被綁在恥辱架上受辱,萬眾歡呼,願意這個被社會拋棄的人遭受痛苦時,她卻憐憫他,給他水喝;在格蘭古瓦要被黑社會處死時,她卻願意用夫妻的名義將他保下,甘願有夫妻的名,但不願有夫妻之實。
然而,她在愛情上是悲劇性的,因為她看上的腓比斯,雖然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救過她,然而他是沒有真正愛情的浪蕩子,甚至是愛情的騙子;他想得到的僅僅是她的肉體,為此謊話連篇。他在她受難時不願作證,因為考慮的只是自己的臉面,結果她被判死刑。她的「這種激情越是盲目,也就越頑強。當它自身最無理性之時,也就是它堅不可摧之日。」所以,她的悲劇是別人的惡性造成的,但不幸的是,她自己也得為盲目付上代價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