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為甚麼看不見上帝?
「上帝在哪裡?」與「我為甚麼看不見上帝?」是兩個非常相關的問題,後者更加強調上帝與個人的關係。當小孩子們問:「我為甚麼看不見上帝?」其中一個最差的答案就是,「上帝就在我們面前,只是我們肉眼看不見。」這個答案不單給予他們一個錯誤的信息,意即上帝是有形有體的,不過隱了形;更糟的是帶給孩子一份不安的感覺,認為上帝無時無刻在監視著他們。
看不見摸不到 確實存在
也許,我們可以反問孩子一個問題:「你們能否講出有哪一種東西,知道它確實存在,但卻是看不到和摸不到的呢?」有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未必能即時想出一個答案,但相信也有小孩可能會回答說「空氣」或「風」,這都是正確的。我們的確看不到空氣,但呼吸時便知道空氣的存在;我們的確看不到風,卻可以感受到風的力量,以及看到風吹動東西的情形。年紀較大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給出以下的答案:想法、感受、愛、憤怒、恐懼......這也是正確的,我們的確看不到這些抽象的概念,但卻可以看見一個憤怒的人,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恐懼。不過,千萬不要誤導孩子們,以為上帝只是一種感覺或力量,在基督教的信仰裡面,上帝是一位有情感的造物主。
透過美事善行 認識上帝
提出以上的反問和例子,目的只是讓小孩子知道,在世上的確有些東西是確實存在,但也是看不到和摸不著的。同樣道理,不曾有人見過電力,但知道它是存在的,因為我們能夠看見和感受到電力所帶來的功用──例如,把一個電燈泡接駁上電源,我們便看見有光;如果把一個電暖爐接駁上電源,便感到溫暖。換句話說,我們之所以認識電力,乃是透過它的能力所帶來之功用。若應用在信仰的層面上,我們也可以是透過人被上帝影響而做出來的美事,來認識上帝是怎樣的;所以,每當和小孩一起看見美事或善行時,我們便可以指出,那是上帝把美善的意念給予人,甚至賦予人力量行出那些美善的事。當這樣做的時候,就可以把「上帝在哪裡?」和「我為甚麼看不見上帝?」這類問題,轉化成「我可以在何處經歷得到上帝?」答案就是:「在任何地方!」與其待小孩子向我們發出提問,不如把握機會向他們灌輸合宜的信仰價值觀。
讓我以一個簡短的猶太人故事來作結束: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躲在樹叢中哭泣,便問說:「你為何哭泣?」兒子回答:「我們在玩捉迷藏,但沒有人來尋找我。」父親一臉愁容,對他說:「你知道嗎?上帝也有相似的情懷。祂好像向我們隱藏,但我們卻沒有努力地去尋找祂。」耶穌也曾說過相仿的話:「尋找就尋見。」
何俊華 (漢語網路神學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