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樣的卡城內外
嘗試透過這葉板塊角落,為大家描繪一幅更立體、正側兩面不一樣的卡城內外風景。在卡城外向南,是今日留給地球一片彌足珍貴的「自然環境」(natural environment);但回望卡城,看到的卻是一個年輕、不斷擴大的新興「建築環境」(built environment)。
城外
大自然所藴藏的天然資源,包括了天然地景(natural landscape)。卡城處於亞省的南端、洛磯山(Rocky Mountain)山脈(準確地說,應稱為加拿大洛磯山山脈Canadian Rockies)的前沿;洛磯山山脈山巒起伏,全長1450公里,北起自加拿大卑詩省最北邊、那裡也是利雅河(Liard River)與太平河(Peace River)兩河的源頭,先向東南方向跨進亞省的西南隅,再一直向南延伸至美國蒙坦拿的海倫娜(Helena, Montana)嘠然而止。
朝夕與洛磯山相對的卡城人,得天獨厚地穩坐在加拿大東面兩個國家公園──傑士伯(Jasper)和班芙國家公園(Banff National Parks)的門檻,坐擁著加拿大的天然財富。看似地久天長,在它背後卻還隱隱帶著幾分神秘,更驚嘆造物主的傑作!此刻,正是我們卡城人進山的季節;以時速120公里的車程,不出三小時便可抵達班芙的路薏斯湖(Lake Louise)風景區,真是太方便了!月前曾在傑士伯(Jasper)度過了兩日一夜的旅程,途上沿著公路信步而行,山中平靜深邃的湖水、驚心動魄的急流、陟峭壁立的山峰,必定令人留下無法忘懷的印象。然而,映入眼簾的是另一個令人憂慮和沮喪的景象,洛磯山山脈不少冰帽與冰川相比我在十年前同一季節所看見的,很明顯地已經萎縮至瀕於危機。
城裡
卡城的下城區(downtown)規模並不算很大,面積只有1.2平方公里多一些(卡城整個城市面積約為705平方公里),相對於其他發展比較成熟的城市,如温哥華(都會區面積為2,880平方公里)和多倫多(都會區為5,500平方公里)所規劃的下城區一般接近4平方公里,無可否認卡城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,經濟被動地隨著鄰近國家而大為紅火,移民大量被吸引到這裡尋找機會(卡城人口由1989年到2007年已突破百萬,18年間人口增加了345,000人)。按照建築空間規劃計算,每一標準工作崗位平均為21平方米,辦公室的面積供應便需要多達7,245,000平方米,若以將於今年年底入伙的卡城最高建築「弓塔」(Bow Tower)的樓面面積157,935平方米為例,估計卡城下城區最少已增加了46幢這樣規模的大廈。下城區發展過度膨脹,由於基建步伐停滯(不少交通網絡理應在八年前便須完成,可是到今天仍然欠奉),建築密度忽然加劇,而因汽車數量急增致使溫室氣體上升,道路兩旁高廈林立,因此已形成了「屏風樓」,熱島效應等等亦會隨之出現。
自然環境為我們人類預備了一切生存所需的資源和能源,但是人們每每因為需要維持發展的慾望,而不斷擴大我們的聚居地(habitat),且毫不留情地侵佔了其他生態的家園,可嘆的是,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人類自己。往後,我會以卡城為鑑,詳細觀察似乎是我們安居的地方,在這欄目中和大家分別作出「兩個環境」報道,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環境的關心。
區傑棠 建築學學士(英國)、環境管理學碩士(香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