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加過境購物風波的反思
8月下旬的溫哥華正值盛夏,是一家老小出門旅遊的佳節。不過,一宗小風波引起不少溫哥華居民的關注,令人擔心到附近美國華盛頓州一個小城遊玩時的雅興被阻,也讓我看到溫哥華及華盛頓州民風的轉變及對社會的反思。
不滿加人越境購物
事緣於8月14日,有加國傳媒大篇幅報道,位於溫哥華以南約八十公里的華盛頓州小城貝林罕(Bellingham)的一些居民,在社交網站「臉書」建立群組,要求當地的Costco設立一個專供美國人購物的特區,因他們不滿太多加人越境到該店購物,影響到他們找不到泊車位,結賬時又要大排長龍。
據一些可能是貝林罕市居民拍攝及上載至YouTube的片段所見,購物的加人確是做出了不當的行為,包括在付錢時插隊、搶購牛奶和鷄蛋,以及亂泊車等。
群組設立一天,便有2500多名支持者;不過,在一天後群組則自動消失。同日,有加人在「臉書」設立另一群組作出反駁,認為他們到美國購物是推動當地經濟的重要因素,然而對方卻把個別人士的行為誇大,繼而對所有加人不滿,實在過分。
隨著美國方面群組的消失,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。不過,這正顯示出美國及加拿大近年的社會變化。
移民增加習慣各異
首先,越境到美國貝林罕購物的,應是以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居民為主。近年,加國經濟相對美國有較佳的增長,因而居民的購買力也較強;反觀過去數年美國經濟都陷入困境,這可能成為美國人對加人不滿的誘因。其次過去數月,加元兌美元滙價持續偏強,數度升至平算,令加人有更大的興趣到美國境內購物。
不過,筆者認為這兩項原因並非主要關鍵,最關鍵的是美國華盛頓州及卑詩大溫哥華兩地區的變化。近數年,來自中國及印度的移民人數,一直高踞加國移民來源地排名的首兩位,而且不少都選擇在溫哥華落地生根。移民人口的增加,導致溫哥華地區的族裔多元化情況更明顯,而新移民的生活習慣、對事物的態度與在本地成長的人頗有差異;有時候,人們會把自覺正確的價值觀,套用在日常的生活態度上,這是很難避免的。
另方一面,美國社會也有根本性的變化──經濟大不如前,失業率高企,即使國民現時有工做,但也要面對隨時失業的可能。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往往導致他們對新環境產生焦慮及怨氣,更易成為異常行為的溫床。
本地消費推動經濟
最後,不能不提「臉書」的影響。以前即使有貝林罕的居民感到不滿,也難以找到渠道宣洩,而這種不滿的心態,亦未足以推動居民上街示威。不過,有了「臉書」之後,居民就可以在網上表達及發洩這種情緒。當然,在「臉書」表現支持的群組,只需按一個掣便可,機會成本大幅下降,所以這些不滿的人士可能只是抱怨居多,而非真的希望阻止卑詩省居民到美國購物,始終沒有人願意冒上失業的危險,趕走光顧生意的客人吧!
無論如何,作為一個成熟的加拿大公民,何時何地都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情合理?會否構成他人的不便?其實,也不必一定要到美國購物,始終留在本地消費,有助於推動本地經濟的 效益。
陳華雄(溫哥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