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子女預備教育費
忽略學費以外雜費
跟大部份華裔家長一樣,我們希望兒女能夠完成大學,然後,在競爭力強的社會上自立謀生。當年,我們基本以「註冊教育儲蓄計劃」(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,簡稱RESP) 來為子女預備教育費,那時若供款$2,000,政府便配額給予$400,這類儲蓄回報不差,且有一定的保障,適合我們這些「穩陣派」。
然而,我們的計算過於簡單,只預計每人每年學費約5,000元,卻忽略了學費以外的各項雜費,結果四萬元的RESP不足以支付四年大學的開支。還好我倆收入穩定,而兩個孩子同時唸大學的時間只是一年,尚可應付得來。
為了兒女的教育金,我們日常生活必須有所取捨,例如數年才出外度假一次、抓緊儲蓄機會,亦作出延遲退休的打算;萬一遇上失業,令家庭財政突變的話,就會利用房子的信貸額來充當教育費。
大學期間學習理財
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必須以身作則,教育他們「需要」(need) 及「慾望」(want) 的分別,使用金錢態度要小心謹慎、量入為出;在主日學,導師也向他們灌輸一些善用金錢的觀念。此外,我們要常跟孩子保持良好溝通,包括反映家裡經濟狀況,讓他們知道父母的負擔及期望,珍惜上大學的機會。耳濡目染下,一雙子女知道理財的大原則,在大學繳交學費或租金、工作儲錢等情況時,均懂得善用資源,學習做個財務好管家,例如:
* 第一年新生須住在大學宿舍及參加膳食計劃,所需費用較為昂貴。惟有在選住房間時,跟室友共用一室,藉以省卻一些租金。
* 宿舍以外有不少的出租屋,環境條件較簡單的,如沒有冷氣設備、面積較小等,租金也相應便宜些。
* 購買舊書。 * 減少外出吃飯,盡量自己煮食。
* 在家裡居住。
Co-op結合理論實習
兒子在大學唸的是Co-op(實習)課程,每年學期的時間分配,是在校修讀科目及投入社會工作,交迭進行。雖然實習期間有薪酬可收,但要是工作地點遠離住家,那就要支付額外的租金和其他雜費,加上Co-op課程的學費較高,結果仍有入不敷支的可能。不過,這類課程仍是值得推介的,因它能讓學生接觸不同的環境和工種,從而擴闊視野,明白公司或行業的運作,學習人際關係的建立,最理想的當然是能學以致用;縱使學生不能找到跟主修科目相關的工作,但累積的工作經驗仍有助將來的發展。
有志讀書資源甚多
女兒唸醫科,一年學費是兩萬多, RESP的存款有如杯水車薪,但由於早知她已有唸醫科的決心,所以我們亦立意全力支持;而她自己也盡量開源節流,如在暑期做研究工作賺取薪金、申請學生貸款 (student loan) 、助學金 (grants) 和獎學金,並選擇不到外埠或外國求學,省卻住宿費,其餘不足的才由我們補給。當她完成四年學業,成為受薪實習醫生,便可以自給自足,那時父母的擔子就輕省多了。
加國政府及學校會對有志讀書、但財力不遞的學生提供幫助,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。以安省為例,年滿21歲的學生在申請「安省學生援助計劃」(Ontario Student Assistant Program,簡稱OSAP) 時,已不再以父母的入息為限,因而可領取到的學生資助較多。一個家庭若是同時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就讀大專,他們所得的貸款、助學金等金額亦會提高。銀行也可為學生提供「信用貸款」(Line of credit),如果子女是醫科生,他們得到的最高貸款額往往超過20萬。
莫偉雄、莫柯翠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