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校
學校與家庭,同是教育子女的場所、孕育栽培子女的地方,所以大多數的父母都十分著重為子女選擇好的學校,認為晉身「名校」是子女優異學業成績的保證,也是直接引進仕途順利,達至錦繡前程的階梯,事實果真如此嗎?其實,在加拿大自由、平等的教育體制下,只要子女本身勤奮堅毅,到頭來終於學業有成,出人頭地。
升中派位 晉身名校
五十年代,在香港居住的我們,生活窮困,母親不知何謂「名校」,不會刻意、也根本沒有經濟能力把我送進「名校」。當年,小學六年級生都要經歷「小學會考」的壓力;放榜前,人人自危,拼命四出報名投考中學,以防萬一榜上無名,就沒有升學的機會。結果,我被九龍真光和聖保羅男女校取錄了,及後會考成績公佈時,我居然被派到女拔萃。三選其一,在母親明智的抉擇下(現今想起來,確信是神的安排),我終於選上女拔萃。
身為學生 一生受用
從中文小學轉升高水平英語的中學,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(因此,我十分瞭解新移民學生初來卡城,唸ESL的艱辛)。真感謝當年老師們的忍耐、體諒與悉心教導,好不容易我才熬過來。
回想起來,不由我不尊敬校長西門氏夫人,她竟願意花時間去認識學生,在我們每個人的成績表上,親自寫下鼓勵的評語。我也特別感謝三位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。
*科學老師──她誘發了我對物理、化學的興趣,以致我在高中時選讀理科;
*國文老師──她教導我欣賞中國語文,給我自由去發揮表達,奠定了我的中文基礎,培養我對寫作和翻譯的興趣;
*英文老師──她嚴格的要求,鍛煉了我們在英文文法上的嚴謹小心。
昔日老師的教導,真叫我們一生受用。
還有,當日的同學,許多是來自富裕名門。家長中有香港醫務衛生總監、英皇御用大律師、銀行經理、地產商和社會名流等。同學們上課、下課,都有司機開著平治汽車、勞斯萊斯接送,與我們這些從會考派來、申請免費、減費的學生相比,真有天壤之別。然而,在學校的純樸風氣下,富的沒有驕傲,貧的沒有自卑;在學習中,我們彼此尊重,在遊戲活動中,我們打成一片。
以財收生 純屬謠傳
「拔萃」對於我,又有更深一層的意義。中六之後,我到師範學院進修,畢業後返回母校任教五年,直至我結婚、移民加拿大才離開。五年來,以教職員身份與校長西門氏夫人相處,更叫我佩服她的領導才能和行政組織能力。她有遠見、知人善用、對教職員絕對信任,這對我實在有很深遠的影響。無論外面怎樣謠傳學校是以「財」取錄學生,但我們身在其中,見證學生取錄的透明度都是公允的,是按成績高低而定。故此在教學當中,我們都慶幸學生的優等質素,加上家長們的合作態度,以及對子女的支持和鼓勵,叫身為老師的輕省得多。
重訪母校 感受良多
今年2月28日,我有機會回到佐敦道一號,重訪母校。曾經留下我足跡的校舍,數年前已拆掉了。新蓋的校園,宏偉壯觀、設備完善,但對我來說,當然是陌生、人面全非的感覺湧上心頭。可幸禮堂上面的校徽如舊,入口大門的老樹依然迄立,這都是見證母校五十年不變的憑據,令我感到親切和帶來無限的回憶。
四十年在海外,偶爾遇到拔萃校友(最近在教會的圈子,就遇上了三位拔萃師母),大家都引母校為榮、以身為大家庭的一員為幸。無論年齡相差多少,我們總有他鄉遇故知、血脈相連、主內一家的親切,暢談過往在歌詠組、音樂節比賽、頒獎日運動會和賣物會的興奮和歡樂,並以校訓Daily Giving Service(每日獻身事奉)互勉。彼此絕不誇耀系出名校,只感恩師長的春風化雨!
學業有成 努力進取
環顧今天的香港,孩子還在腹中,父母已爭相為他們報讀名校學前班。街道上常見兩歲多的小孩,穿著整齊校服,由菲傭拖帶著上學,從此被困在教育的樊籠裡,為的是要作好準備,再考上名校幼稚園,然後升上名校小學、中學。父母角逐打進名校的過程中,各盡所能,搬遷進入名校校網,掙扎與犧牲,卻是無止無休。
目睹過去十多年的華人家庭,移民豈不也是為了子女的教育?當中學歷高、經濟富裕的,大多都買房子在名校區,好讓子女得進名校,但可惜終於未必得到名校效應。相反的,有些家長不懂英語,子女也不在名校攻讀,但在加拿大自由、平等的教育體制下,只要子女本身勤奮堅毅,到頭來終於學業有成,出人頭地,叫人深感「英雄莫問出處」。由此可見,成績出眾並不限於系出名校,而在乎個人的努力進取。
劉龔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