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看建築
從這一期開始,將會和大家看看卡城的建築環境(Built Environment),我傾向用「閱讀」這個比較細膩的概念去看建築,特別是裝載著更多內容的古典建築。
文化載體
建築,除了它本身的應用功能外,經常會被視為一個具有象徵價值(Symbolic Value)的地方標誌。歐洲迷人之處,大抵就是那些不同民族的建築,它們演繹著宗教和權力的滄桑歷史,因而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載體。建築學本身,兼有藝術和科技兩種不同範疇的學科,原屬純藝術的範疇,米蓋朗基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;故此,單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建築,基本完全跟看畫一樣,當然更像是看一件雕塑;惟建築為了滿足功能及型態上的創新,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營造方式。評閱一座建築,不單是它的外形設計,上世紀末所興起的「高科技建築」(High Tech Architecture)所採用的逆返式結構,展示出嶄新的營造技術,同樣令人驚嘆不已。認識建築,先要認識一些建築語言,這種語言是會隨著年代的風格而演變的,新風格自然會創出新的建築語,甚或基於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出現一些「腔調」上的調整,但「辭彙」是恆常不變的元素,不論中外,立面三分,即房頂、柱子和外牆、台基等,是為建築辭彙的概括。
城市建築
建築文化的深淺,大概能夠說明一個城市的歷史底?;一個城市建築的品質,象徵了它的身份;它的建築風格寬度,則能決定它有否擠身「國際城市」之列的條件。香港和新加坡雖是彈丸之地,但兩個都會的商務中心區所陳列的「天際輪廊」(Skyline),同是出自大師手筆,甚有看點。
相對來說,北美城市的文化底子比較淺薄,難以和中國及歐洲各國相比,這裡的「古典」建築蓋屬「殖民地式」(Colonialism)。二次大戰之後,美國延續了歐洲現代主義的思潮,以摩天大廈構成的超級城市,快速地拔地而起,從此建立了它所豎立的世界新興中心。加拿大的城市發展步伐,礙於地緣環境的條件,相對滯後及保守;我在卡城執業期間,更親身感受到本市的「極度保守」風氣。幸而,我們還能在卡城找到稱得上「世界級」的建築:一是科士打(Norman Foster)的弓塔大廈、二是卡拉特拉瓦(Santiago Calatrava)的和平橋(Peace Bridge)。惟這兩件作品技術含量不高,外觀設計乏味,明顯與他們慣常的作品有相當的落差,於我而言,真的是毫無半點驚艷。
香港以一系列的世界級建築,得以保持它的「國際大都會」身份。
(圖左尖塔是貝聿銘I.M.Pei的中銀大廈、中銀左邊是魯鐸Paul Rudolph的力保中心、居中是科士打Norman Foster的滙豐、最高是貝理Cesar Pelli的機鐵上蓋國金二期 。)
歐傑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