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鬧元宵
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。元宵節的由來多不勝數,相比之下我更願意相信小時候奶奶告訴我的--元宵節起源於「火把節」之說,古時百姓在鄉間田野,持火把驅趕蟲獸,祈願減輕蟲害,獲得一年的好收成......
元宵彩燈亮又亮
童年的元宵大多都是在上海度過的。記得元宵節還沒到,家家戶戶就已經張燈結彩了,最常見的是各種花形和動物的彩燈,有蘭草、荷花、桃花、彩蝶、蝙蝠、螃蟹、鯉魚、蚌殼,大大小小、五顏六色、形態各異、惟妙惟肖。天一擦黑,小孩子們可就熱鬧開囉!催著大人快快點亮家門口的彩燈,逼不及待地拉著「兔子燈」走街串巷去。那時的兔子燈幾乎都是用絹紙手工扎的,裡面點的也是真蠟燭,風一吹,火苗就一竄一跳的,所以路邊常常會見到燒糊了的殘燈,以及哇哇大哭的孩子。
晚些年,漸漸出現了很多塑料的「兔子燈」,名副其實,當中點的不再是蠟燭,而是真的燈泡,安全有餘卻少了趣味,頗煞風景。
元宵湯圓圓又圓
元宵節也叫團圓節,顧名思義是闔家團圓的意思,主打美食當屬「湯圓」了。湯圓有鹹、甜兩大類,鹹的又分鮮肉和薺菜鮮肉(後來生活條件好了,也有了蟹粉和蝦肉的);甜的包括豬油黑洋酥(芝麻)、瓜仁豆沙、棗泥、花生。為了煮的時候容易區分,湯團被捏成不同的形狀,比如大而滾圓的是黑洋酥、小一點滾圓的是豆沙、一頭尖的是鮮肉、兩頭尖的是菜肉、橢圓的是棗泥......
奶奶做的黑洋酥湯圓,聞名遠近七八條弄堂,很多人都嘗過她的手藝。一團雪白粉嫩的糯米,被捏出一個凹坑,放入事先搓好的豬油拌黑洋酥球,再將團子搓攏,不停搓成滾圓,放到篦子裡的乾糯米粉中滾一滾,奶奶說這樣湯團表面就不會乾掉了。很快一個胖嘟嘟、圓鼓鼓、雪白雪白的芝麻湯圓就做好了。煮熟後咬上一口,柔軟的糯米包裹著噴湧而出的黑芝麻漿,讓人捨不得停嘴。
元宵節一年一次,在如今都市人中已經逐漸淡卻,而遠離家鄉的我,也只有用回憶來過元宵了。
詩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