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談熱門的比特幣
去年底曾在號角為大家介紹比特幣(Bitcoin),但在短短數個月間,比特幣幾乎天天見報,成為熱門話題,風頭一時無兩。究竟比特幣會否成為互聯網上的主要貨幣?甚至成為國際流通貨幣,逐漸取代各國的法定貨幣?
比特幣以幾何級數地增長
比特幣在2009年由一個號稱「中本聰」(Nakamoto)的人發明,一般相信這只是一個假名。本年3月新聞周報聲稱已找到中本聰,是在美國加州居住的一位日裔電機工程師,並刊登了他的照片。然而,這位中本聰先生堅決否認他是比特幣發明者,並考慮控告新聞周報。無論他是否發明者已無關重要,因為中本聰再沒有參與比特幣的發展,而且比特幣的發展規模,已經以幾何級數增長。
舉例說,在這種貨幣出現的初期,一個比特幣只值幾美仙,而且接受比特幣的商戶寥寥可數。曾有人在2010年,用10,000個比特幣去購買兩個約值30美元的比薩薄餅,若按比特幣今天的價值(約560美元)計算,那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比蕯!
比特幣是否屬於一種貨幣
當一般人想起貨幣,腦海中會出現加元、美元、人民幣等國家法定貨幣。所謂法定貨幣,是指一般的流通貨幣,可用來支付購物、償還債務,更重要的是可以繳付政府稅項。在經濟學上,貨幣有三個主要效用:記帳單位、交易媒介、儲存價值。那麼比特幣有否這些效用?首先,比特幣是一個記帳單位,接受比特幣的商戶都可以用比特幣定價,例如之前提及的10,000個比特幣買來的比蕯;同樣,比特幣是交易媒介,因為可以用它去購買其他商品。至於比特幣是否有儲存價值,這是具爭議性的問題,主要是比特幣的價格極其波動,由2009年的數美仙一比特幣,到去年12月初曾升至超過1200美元,但在兩星期後,又跌至不足600美元水平。面對如此大的波幅,無論投資還是以它作為交易媒介,都有極大風險,不易廣泛為人接受。或許比特幣還在起步階段,當更多人擁有和使用它時,價格將變得更穏定;可是,如果比特幣仍然如此不穩定,大多數人便不會接受和使用,因此,它的價格可能長期陷入巨大的波幅中,成為廣為人用的障礙。
假如比特幣成為流通貨幣
假如比特幣有一天成為流通貨幣,與法定貨幣如加元在加拿大共同流通,甚至取代加元,成為唯一的法定貨幣,將會是怎樣的局面呢?若然只有比特幣而沒有我們熟悉的加元,理論上是再沒有通脹,反之卻只有通縮,因為比特幣的程式已限制其供應量-2140年的2100萬數量。當貨幣供應增加,但商品供應固定不變時,便會出現通脹;相反,當貨幣供應不變,但商品供應增加時,以比特幣定價的商品價格將會下降,便出現通縮的現象。假如通縮是穩定和可預期的,那通縮不一定成為問題,因為比特幣是電子貨幣,不需找贖,也不需要以整數定價,更可以小數點後多個數值來定價。但是,當經濟面對周期波動,或經濟和金融市場面對衝擊時,政府能否施行有效的貨幣政策,以刺激經濟或穩定金融市場,卻是未知之數,有賴經濟學家好好思考這些深入的問題。
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的反應
比特幣的出現,對現今的貨幣經濟可能出現重大的影響,這是未知數;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,是現今使用比特幣,用家要承受巨大的風險。舉例說,今天大部份人透過網上的比特幣交易所,以法定貨幣購買比特幣。在3月中,一度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網上交易所Mt.Gox宣布破產,令不少透過該交易所買賣的顧客蒙受損失。在此之前,Mt. Gox 曾出現黑客入侵,盜走比特幣。因為比特幣和其相關的產業都不受監管,故顧客不獲保障。面對種種比特幣可能產生的問題,不少國家的政府、監管機構和中央銀行都密切監控比特幣的發展,考慮監管,甚至禁止和取締比特幣。
各國對比特幣的回應,基本上可分為三類:敵對和積極干預的、有限監管的和持觀望態度的。俄羅斯和越南當局都表明,比特幣不是貨幣,禁止金融機構參與買賣,不鼓勵以比特幣作交易媒介。不少國家推出有限的監管措施,例如新加坡規範比特幣的交易所,必須將可疑的交易報告給監管當局。但更多國家持觀望態度,例如歐洲和加拿大當局認為,電子貨幣是創新產品,可能會提高交易效率,特別是能促進網上商品交易和國際
馮肇昌(加拿大渥太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