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年紀才提出離婚
許多人不明白,我一把年紀,既有兒孫又有一個看似幸福的好家庭,為何提出離婚?其實,我在年輕時已有此念頭。我跟丈夫性格不合,一起生活只有責任、沒有愛;直忍到如今,我覺得是時候作一個了斷,只是怕15歲的孫兒不明白。你認為如何解釋好? 侯太太古小姐:
侯太太:
謝謝來信。表面看似幸福的家庭,卻有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情,所謂寒天飲涼水,冷暖自己知。因與丈夫性格不合,自年輕你已有離異之心,無奈為了下一代,你強忍至今,孫兒亦已15歲,看來你是位心明大義的母親和祖母。當然,你可以不管別人的眼光,要助孫兒明白你的處境亦不無辦法。只是,畢竟離婚是人生重大的抉擇,要考慮清楚,對你自己會有怎樣的影響,以下幾方面,供你考量。
(一)需面對不同層次的現實問題。首先從發展階段而言,離婚大概可分:(1)辦理離婚準備期;(2)辦理離婚期;(3)離婚後期。在決定離婚前,是否做好心理上及事務性上的準備,無論是對提出離婚的一方,或被迫離婚的一方,離婚是個痛苦的經歷,好像剝洋蔥一樣,離婚者須面對和經歷法律上、經濟上、人倫及社交關係上、居住上及情感上一層層的分離和割捨,甚至有信仰上的掙扎。離婚意味著愛的喪失,和一種本來十分親密的關係的終止。震驚、焦慮、憤怒、恐懼、罪疚、挫敗、沮喪等,都是離婚者有可能經歷到的負面情緒。即使是提出離婚的一方,或許因離婚而暫感解脫和輕鬆,日後亦難免受到孤單和罪疚感的困擾,而年長者離婚,更需要面對三大挑戰:健康、孤單及經濟。所以雙方必須先在有關離婚的心理準備及實務性上達成共識,如尋找充分的法律諮詢及心理輔導,或尋找良好的調解員(mediation mediator),協助雙方在彼此尊重及和平中討論和達到共識,否則在真正辦理離婚手續時,往往引發正面的衝突、指責和敵對,讓關係更為糾結和惡劣。平穩辦理離婚手續後,當事人則需要面對生活、經濟、關係、情感、人生方向、自我價值等方面的調整和更新。宜找專業輔導助你重建未來人生計劃。
(二)人生大抉擇前的歷史回顧。一段婚姻的結束,有著眾多的因素。除了婚外情、家庭暴力等,為夫婦相互依存的關係造成較大的損害而導致離婚外,其他如性格不合、期望不同、欠缺溝通和衝突處理的技巧,以至不良行為、姻親、價值觀、信仰、健康、情感淡化等等,皆可成為離婚的導火線。曾有位精神病學家梅保羅(Paul D. Meier)發表過以下具爭議性的看法,他認為,夫婦抱怨與對方個性不合而不能彼此妥協,只是夫婦二人太驕傲,而又懶於去克服和面對困難,只好藉離婚和再婚來逃避。這樣的說法略嫌強烈,但箇中不無道理。據一些研究報告,其實不少婚姻是可以挽回,不一定以離婚收場。十分欣賞你能從兒孫的利益著想,雖與丈夫性格不合,而仍願為了責任維持至今,可見你是位重情義的人;但未知多年以來,有否曾就你與丈夫的問題尋求輔導和幫助,或許在你們結婚的年代,輔導服務尚未普遍,但現時已是相當成熟和專業。不是為了別人或兒孫,而是為了你對自己未來的幸福負責,鼓勵你尋找輔導,對自己的個人歷史、婚姻歷史,以及想離婚背後對你個人的意義是甚麼?曾否或可否給自己的婚姻有檢視或重建的機會,讓自己作出合宜而無悔的選擇。
(三)婚姻乃一生學習成長的課程。有研究顯示,戰後出生嬰兒而現屆退休齡的夫婦,離婚率近年有遞增的趨勢,且多由妻子提出,因她們不想自己餘下的人生再為別人而活,或繼續成為別人的照顧者,想多照顧自己;足以反映夫婦對傳統的角色及責任,缺乏反省和調整的敏銳。如果夫妻都能真誠以對,學習溝通技巧,敏銳於對方的需要,而能互相成全,一起成長,就不至於等到兒孫成長後,本該是享受成果和天倫樂的時候,才以離婚來尋求自由和解脫。無論多大年紀,婚姻仍是一門必修、一生學習成長的課程。
本著你天賦心明大義的氣質,退一步,仍看到藍天白雲。洞察一下自己的心境,又可看到環境的扭轉,再為自己改寫幸福的處方。
古潔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