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一日無水
今年1月下旬,溫尼泊市民聞「水」色變,因為在例行檢查水質樣本時,發現其中6個樣本含有大腸桿菌和大腸菌群,故此市府發出了三天的「煮沸自來水警報」(Boil water advisory),提議市民煮沸自來水後才飲用,以策安全,令市內的瓶裝水被搶購一空。事件引發民眾熱議,例如食水是否安全清潔?水的問題,再一次備受關注。
事實上,每年3月,不論是國際、還是加拿大本土,都是一個著重「水」的月份。聯合國定3月22日為「世界水日」(World Water Day),旨在提高大眾關注淡水的重要性,並推動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政策。每年3月第三周,在加拿大東西兩岸都會舉行為期一周的「加拿大水周」(Canada Water Week)的活動,提高國民有關水的正確認知。
政府保護食水安全不力
加國史上最嚴重的大腸桿菌(E. coli)污染食水事件,發生於15年前安省的沃克頓(Walkerton),這小鎮的人口只有5,000,卻造成2,300人發病、7人死亡。該地區的公共衛生官員事後表示,是次災難其實是可以避免的。
安省汲取了「沃克頓事件」的教訓,開始嚴格執行水源保護計劃。環保組織Ecojustice於2011年發表全國食水評級報告,將安省食水評級列為A-。除紐省(New Brunswick)外,其他地區在保護食水方面都有所改善,致令評級提升。然而,聯邦政府卻因保護食水安全不足而被評為「不合格」,例如未能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全國食水標準、未能確保原住民區的食水可以安全飲用、未能適當地監管瓶裝水、容許歐美等國嚴禁的有毒化學物質存在於本國食水之中等。
去年Ecojustice發表另一個專項調查報告(Waterproof: Standards),根據《加拿大飲用水質指引》(Guidelines for Canadian Drinking Water Quality)的食水標準作出比較,發現加國落後於美國、歐盟、澳洲、世界衛生組織等的國際食水標準。報告撰寫人克里斯坦森(Randy Christensen)認為,「沒理由國民得不到全球最安全的食水......同時,在需要創造、實施、維持一個嚴謹、世界級標準的監管力度上,更是嚴重缺乏。」
藥物排放嚴重污染食水
加國衛生部(Health Canada)一項全國水質的主要研究發現,35%飲用水樣本被人體排泄的藥物污染,包括精神病和心臟藥物、消炎藥、止痛藥等。加拿大特倫特大學(Trent University)環境毒理學家梅特卡夫(Chris Metcalfe)指出,隨著北美嬰兒潮老化,藥物使用量亦隨之增加,預計藥物排放污染環境的問題,只會越來越嚴重。過去10年,科學家證實在藥物的影響下,雄性魚類的睪丸產生卵子,會製造出「陰陽魚」(intersex fish)來,令一些物種的生存備受威脅。反之,專家們假設這種情況對人類的風險甚少,幾乎沒有研究這課題,以致無從知道排泄藥物,會否對人類健康構成影響。
卑詩省塞克爾特(Sechelt)地區,正進行一項獨特的試驗計劃-污水經過處理後,使用由污水固體(sewage solids)造成的生物炭(biochar),過濾水中的有害物質,如藥物、軟性毒品及荷爾蒙等。如果成功的話,將會是世界首創的污水處理方法。
自來水與瓶裝水的分別
自來水受加拿大衛生部及省府和市府監管。《加拿大飲用水質指引》會列明飲用水允許潛在有害物質的最高水平;市府也定期測試水源,確保水質達標。舉例說,渥太華市每年進行逾125,000次水質測試,市民亦可登入市府網站查看監察結果。
瓶裝水歸納為食品類,受《食物及藥物法》(Food and Drugs Act)管制,除了砷、鉛和大腸菌群外,其他污染物並沒有限制,只是簡單表明不能含「有毒或有害物質」,且需要在衛生環境下處理。泉水和礦泉水的要求則較高,例如來源必須適合人類飲用,除加入碳、臭氧或氟化物外,不能以其他方法處理,以免改變水質構造。渥太華非牟利環保組織(Polaris Institute)稱,監管瓶裝水的水質問題,基本上只是由業界「自願性質」作「內部監管」而已。除魁省外,非泉水和礦泉水的瓶裝水,均不用註明水源,即使源頭是自來水。
大部份國民選擇瓶裝水的原因,並非為了健康,最主要是口味或方便的緣故。加國統計局發現,30%住戶在家中飲用瓶裝水。按歐睿國際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市場分析所得,國民購買瓶裝水高達24億公升,平均每人68公升。
國民對水態度理所當然
自2008年起,皇家銀行(RBC)每年調查國民對水的態度(Canadian Water Attitudes Study),藉此監察全球日漸嚴峻的水問題,有否影響國民的耗水度和取態。結果發現:國民對修復網絡中斷的問題,較修理漏水的水龍頭迅速得多(每秒一滴水的代價,乃是每日浪費25公升乾淨淡水);四分三的人會以馬桶作丟棄垃圾之用等。以2013年調查結果為例,只有15%的人瞭解有關水的政策,但80%卻相信水基建設施狀態良好;與此同時,圍繞食水、污水及雨水的基建設施狀況,只得「一般」和「非常差」的評級。
水資源專家、聯合國水資源計劃加拿大行動夥伴主席桑福德(Bob Sandford)指出,RBC的民調結果顯示,國民對於水來自哪裡、水基建設施的成本和狀況,概念非常模糊。他們的誤解或許來自對水「理所當然」的態度-加國擁有全球20%淡水,對於一個3,000多萬人口的國家,可用量看似綽綽有餘,不過,他們也許不知道,當中多於一半的淡水不是再生資源。
國際水資源協會(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)的報告預測,要是美加等國的水基建設施沒有改善的話,2025年全球將會嚴重缺水,問題可謂迫在眉睫。
黎淑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