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手機恐懼症
6月中,安省賓頓市一名18歲青年,在計程車遺下智能手機,他透過追蹤定位功能,發現失去的手機正在一個停車場的一部汽車裡。車內的三名男子拒絕交回手機,糾纏間更向他開槍;青年最終中彈身亡。警方呼籲公眾,不要私自以定位方式追蹤及取回遺失的手機,因為再珍貴的手機,也不及生命寶貴。事件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,不少青少年表示,若遇到同樣情況,他們仍會追蹤索回。為何他們不顧一切,也要找尋丟失的手機呢?
手機在今日的年輕人生活中,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。不少人把手機放在生活的首位,忽略學業、工作、家庭、與人相處,更出現手機成癮的問題。有些人必須手機在旁才有安全感;一旦與之分開,便會感到恐懼、焦慮,不能集中精神對話或工作......情況嚴重者,還會出現「手機震動綜合症」(cellphone vibration syndrome),產生以為手機響聲的幻覺。
出現無手機恐懼症
心理學家稱這種情況為「無手機恐懼症」(Nomophobia)。此一症候,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。加國和英國的近期研究發現,約65%手機用家患上「無手機恐懼症」。美國《今日心理學》(Psychology Today)雜誌報導,中學生及大專生患有「無手機恐懼症」的數目日漸上升。有部分青少年寧願喪失尾指,也不願失去手機;可見手機對青少年影響之大。
心理學家表示,應該把「無手機恐懼症」列入精神健康權威刊物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內。事實上,美國已經有一些專門治療手機成癮的診所,為具此症候的人士提供相關協助。
加國學生多有手機
加國青少年使用手機者非常普遍。加國有關使用手機和上網習慣的調查報告發現,擁有手機的學生為數眾多。在就讀第11班的學生中,佔85%擁有手機或智能手機。即使是就讀第4班的學童,亦有1/4擁有手機。99%的學生都有校外連接上網的渠道,並主要以智能手機隨時上網。一般學童7歲時已經精於上網,近60%的青少年更表示,沒有互聯網便活不下去。
自從30年前加拿大第一部手機面世至今,手機已進入智能年代。一部手機,等同一部流動小電腦,集社交媒體、視頻、遊戲、音樂、電視節目等多項功能於一身,因而成為不少人生活的必需品,更成為青少年的至愛。
現代人對手機,不但達到難捨難離的程度,部分人對它的心理依附,已出現成癮的情況。而手機對人的影響,除了精神上出現「無手機恐懼症」之外,也引發出生理和其他方面的種種問題。
手機影響生理健康
手機的普及,令「低頭族」數目激增,由於他們長期低頭刷屏幕,不但有機會令近視加深,還會引致頸部、背部、手指酸痛等問題。有神經外科醫生警告,頸椎退化有年輕化趨勢,最嚴重的更會影響四肢活動。然而,日以繼夜機不離手的仍大不乏人-近40%學生睡覺時有手機在旁,11班學生的比例更高達一半,為的是方便接收訊息或電話,致令睡眠不足。
事實上,孩童不宜過早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等電子物品。加拿大兒科協會(Canadian Pediatrics Society)制定兒童每天面對屏幕時間的指引表示,兩歲前絕對不宜,2至4歲是一小時、4至17歲乃是兩小時。主要原因為:盡量減少孩子久坐不動的不良行為,及增加其活動量,況且社交互動對孩子的發展尤其重要;家長要慎重考慮,手機不斷地連接社交媒體,究竟子女能否應付自如?會否無形中增添他們的心理和精神負擔?有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表示,社交媒體是令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壓力上升的原因之一。
手機輻射是致癌物
手機輻射被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),列為可導致人類致癌的2B級致癌物,跟殺蟲劑、鉛、燃煤、乾洗的化學物質等並列。有鑒於此,加國衛生部建議家長限制子女使用手機-以短訊代替通電、用免提裝置、限制通話時間等方法,來減少他們接觸手機發出的射頻能量。
兒童健康專家指出,由於兒童的頭骨更薄、腦部更小、腦組織更柔軟、細胞分裂更快速等因素,令他們較成人更容易受到輻射的傷害。源自手機和無線上網(Wi-Fi)的輻射,可導致減少兒童的反應時間、降低運動功能、提高分心、活動過度、無法集中於複雜及長期的任務。專家提議,除非是在緊急情況下,否則小孩不應使用手機,更加不應該跟手機同眠。
手機導致分心駕駛
車輛碰撞是加拿大人致命的主要原因之一,80%事故源於分心駕駛。16至20歲的年輕駕駛者,更是使用手機導致車禍的最高危群體。不少調查發現,80%的年輕人駕車時發短訊。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運輸學院(Virginia Tech Transport Institute)的研究指出,駕駛時發訊息是極度分心的行為,並把意外風險大幅飊升23倍。
政府採取積極措施
學童手機成癮,並非是美加獨有的現象,在亞洲國家也比比皆是,政府甚至要出手干預。以智能手機生產商三星電子(Samsung)的所在地南韓為例,有高達70%的中小學生擁有智能手機。南韓政府公布,全國11%兒童被確診手機成癮,引致影響學業、社交隔離等問題。為此,官方設立診所和教育項目去解決問題,如小四至中一學生要接受有否成癮的心理測驗,若有則必須進行心理治療;而不少學校也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。
除南韓外,臺灣亦意識到學童手機成癮的嚴重性,並且立例監管。臺灣立法院通過兒童及少年保障法,規定兒童不得超過合理時間持續使用電子產品,包括手機、平板電腦和遊戲機等,以免損害身心健康。法例規定監護人須禁止兒童長時間用電子產品,違法者可被判一萬至五萬臺幣罰款。
黎淑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