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恐襲
11月13日晚上,巴黎多處發生恐襲,包括餐廳和國家足球場,在羅浮宮附近的一間劇院內更有人質被挾持,最終造成過百人死亡、數百人受傷。多名施襲者被警方射殺或引發炸彈自殺,法國和歐洲警方正全面追緝在逃的共謀者及其他恐怖分子,氣氛緊張,令世界震驚,憂慮發生更多的恐襲。
法人高舉我們不懼怕口號
很不幸,11月的巴黎恐怖襲擊,並不是法國今年的第一次,在1月初,一對兄弟血洗《查理周刊》巴黎辦公室,殺害12人;另一槍手在巴黎一間猶太超市挾持人質,造成四名人質死亡。8月中,一名手持刀與步槍的男子,在一列開往巴黎的高速火車上試圖施襲,但被車上乘客制服,未造成重大傷亡。雖然面對多次恐襲,更在最新恐襲前獲得線報,但法國警方並未作出防範,令人遺憾。然而,法國人民在恐襲後,互相支持,更有不少人開放自己的家,招待在街上未能趕及回家的陌生人,又堅持不向恐襲者屈服,或因恐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,不少人高舉「我們不懼怕」("Nous ne sommes pas peur")的口號。
恐怖組織相繼發動恐襲
11月的巴黎恐襲成為全球頭條新聞,被廣泛報道,而事後伊斯蘭國(ISIS)聲稱,恐襲是他們所為;但在巴黎恐襲之前一日,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亦曾發生兩宗自殺炸彈襲擊,造成四十多人死亡,卻未引起西方社會關注,ISIS也稱是他們所為。更令人震驚的是,在11月中一架在埃及西乃半島上空發生爆炸的俄羅斯客機,全機224名乘客和機員全部罹難,ISIS亦聲稱是他們在機內引爆炸彈裝置。
ISIS是在敘利亞內戰後迅速崛起的伊斯蘭極端組織,曾經效忠另一極端組織蓋達,近年在恐襲活動上,已逐漸超越曾發動911恐襲美國本土的蓋達組織;面對ISIS連番恐襲而聲名大噪,蓋達亦不甘示弱,迅即於巴黎恐襲後在非洲馬里血洗麗笙酒店,似乎要與ISIS爭取伊斯蘭極端分子的領導權,並爭取支持。這代表恐襲風險增加,襲擊事件陸續發生。
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
在巴黎恐襲後,法國總統向恐怖分子宣戰,聲言絕不手軟,隨即展開全國大規模搜捕行動,捉拿涉嫌人士。由於部分恐襲分子來自鄰國比利時的布魯塞爾,當地警方大舉搜捕多名可疑分子,而市內反恐警戒亦升至最高級別,商店停止營業,地鐵關閉,全市癱瘓。另外,由於一名恐襲分子藉著敘利亞難民身分進入希臘,再到巴黎犯案,令人憂慮更多恐怖分子會以難民身分掩飾,而進入其他西方國家發動襲擊,引發不少禁止敘利亞難民入境的聲音。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(Trump)更宣稱,若他當選,將會驅逐敘利亞難民出境;但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指出,要對付的是那些借宗教名義而妄殺無辜的極端組織,而非本身是受害者的敘利亞難民。
雖然剿滅恐怖分子是文明社會的共同目標,但並不能長遠解決問題。美國特種部隊在2011年一次行動中,擊斃了頭號恐怖分子本拉登,但並沒有完全瓦解他的蓋達組織;在敘利亞內戰發生後,ISIS亦開始坐大,縱然西方戰機大舉轟炸,ISIS佔領的領土卻越來越多。長遠來說,只有透過政治方式,妥善解決西方國家引起的伊拉克和敘利亞亂局,以及揮之不去的中東問題,才能除去極端組織的溫床,阻止其吸納新人,繼續進行破壞;更要改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關係,增加溝通和互信,避免盲目彼此攻擊。
加國自由黨政府的挑戰
在10月的大選中勝出的自由黨,曾以停止參加轟炸ISIS為競選口號,又承諾會吸納2萬5千名敘利亞難民。在巴黎恐襲後,總理杜魯多被傳媒多番追問會否改變立場,成為自由黨執政後一大難題;一方面,最新民意調查顯示,六成國民反對在本年底接納2萬5千名難民來加拿大,擔心在如此短期內無法審查大量的難民身分,令恐怖分子有機可乘,滲入本國。另外,當西方社會遭到ISIS的野蠻恐襲,加拿大卻退出盟國對ISIS的轟炸,實在有違本國的道德義務。另一方面,假若自由黨在執政後,第一個決策就是要違背自己的競選承諾,只會招來反對黨的攻擊,令未來施政增加困難。如何化解這個困局,將是總理杜魯多和他內閣的一個極大考驗。
馮肇昌(渥太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