暸解中國歷史 幫助身份認同 讀呂思勉《中國通史》有感(上)
五大特點值得一讀
最近讀呂思勉先生《中國通史》,獲益良多。該書正文前介紹呂先生(1884-1957):「著名歷史學家。字誠之,江蘇常州人。曾在多所大中學校任教,並任中華書局,商務印書館編輯。後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。1949年後,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。他注重排比史料,分類札記,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。著述宏富......」先生也是與錢穆、陳垣、陳寅恪並稱為「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(嚴耕望語)」。
關於本書,編輯介紹:「本書原名《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》,是作家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教材。分上、下兩冊,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次出版,廣受歡迎,是當時一部極具影響力的歷史教科書;據目前所知,合計印刷近二百次......對自上古時代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、地理、社會、文化等作了全面梳理,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......此次再版,我們改命為《中國通史》,僅糾正訛誤及作了某些技術上的處理,其它則一仍其舊......」筆者感受該書有五大特點:一是史事運用精煉,一本書濃縮了世界唯一文明、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之中國的歷史;二是史實評價客觀,受意識形態、政治傾向影響較少;三是點評人、事精湛深刻;四是有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深深關切;五是表現出大同世界的精神。所以,該書是極為值得一讀的中國歷史通史普及讀物。以「主人」定位身份
時間進入21世紀和全球化時代,我們瞭解中國歷史有甚麼意義呢?特別是對已經移民海外的華人。筆者認為,其價值就在於幫助身份認同。一個身份認同模糊不清的人,精神深處必定是矛盾的、缺乏安全感的、沒有真正確定的自尊的。這一點在我們移民的第二代身上特別表現出來,他們內心會問:我到底是哪裡的人?我們全家曾到美國一個展覽廳看到一段文字,是紀念美國西部開發的,該段文字的意思是:「我只要在這片土地上流過汗、流過血,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。」這段話不僅是美麗的語言,更是表達出當年歐洲人,進入到印地安人世代居住土地上生活的正當性。從此,筆者以「主人」來定位我在北美的身份,不管別人怎麼看我、不管自己的英文怎樣、不管自己是否融入了所謂的主流社會。這些並不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,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為新的國家流過汗、流過血,甚至流過淚,筆者特別教導自己的孩子這個觀念。
筆者才到北美時,讀過一篇文章,講路易斯安那州一對法國人後裔的夫妻,教育小孩學法語,因為該州過去是法國殖民地,有很多法國人後裔。小孩非常不願意,為甚麼要學啊?父母就給他講法蘭西文化是人類燦爛的文化,他們以此為自豪,並且在暑期帶他到加拿大魁北克省旅行,孩子驚奇地發現,原來在英語世界外,還有如此說自己祖輩語言的美麗地方!從此他就有了學習法語的動力。這給了筆者深深的啟發:我們的孩子要知道自己的血源來自中國,這是上帝的安排,是永遠的事實,但當他們能認同中國,以中國而自豪時,他們就不會有根源上的自卑、自輕、自我矮化。所以,加拿大的主人或公民的認同和中國血源之根的認同,兩者完全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,成為我們孩子穩定正面光明的身份認同。筆者也特別教導自己的孩子這個觀念。
核心身份三個認同
一個人的核心身份認同包括三方面:一是與上帝(我們的天父)的身份認同,這是首要認同的,可使我們從終極來源(epistemology)來認識自己的身份;二是家庭的認同;三是祖國的認同。有許多時候,後者的認同是有波動的。比如移民後,還是感覺不能融入或被歧視;筆者從自己的生命經歷中深感:如首要認同堅定不移,則能幫助自己的祖國認同,積極正面在新的國家生活,對其有歸屬感,又能懷念自己的母親國,尋求機會回饋她。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是不可分割的,一個加拿大人光講愛加拿大,但不愛加拿大文化,或者光講愛加拿大文化,而不愛加拿大,都是不合道理,會造成身份認同的混亂不定;對母親國中國,也是如此。今天的中國同胞同樣有身份的認同,筆者感受相當多國人們的「浮躁」(借用賈平凹之小說《浮躁》),根源就在於身份認同的失去或錯位。比如,和上帝關係的失聯,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是,人們認識到失去信仰帶來的惡果,但是自己就是不願意去尋找信仰。比如,輕視夫妻關係如一張紙頭,白頭偕老被一再輕視,丈夫和妻子的身份認同急劇貶值。又比如,對國家民族認同膚淺,一味自我貶低,並以此為榮、為共榮、為熱點、失去理性持平地對國家和中華文化的評價,其結果必然就是「浮躁」。瞭解中國的歷史,重點就在於,幫助我們對中國是我們的母親國、或是我們的祖國的身份認同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