翁偉微導演的創作使命
被行內人暱稱為「翁導」的翁偉微導演,曾執導港台電視節目《獅子山下》、《小時候》、《CYC家族》、《晴天雨天孩子天》,監製《點解兒童不宜》等節目......贏盡口碑;另由他和潘亨利攝製的兒童電影《最後一枝蠟筆》,更獲得美國電影節優異獎(IndieFEST: Award of Merit);然而,他自己的人生劇本,卻交由那位策劃生命藍圖的大導演-上帝編寫,呈現他眼前的,正是一條肩負文化使命的創作大道。
生於基督教家庭
「我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,爺爺翁挺生和兩個叔叔翁國光、翁瑞光都是牧師。爺爺是鄉下第一個信耶穌的人,當年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而被逐出村莊;來港後,他先後在樓梯街和禮頓道設立了公理堂。兩個叔叔則曾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和公理堂的牧師。」翁導雖然從小就上主日學,而小學和中學都入讀教會學校,但由於本身喜歡思想、性格反叛,更認為做基督徒很是沉悶,且有太多限制,所以不曾認真地去認識神。
70年代,是翁導在信仰上的重要轉捩點。「我在聖保羅書院基督徒團契夏令營中,做了決志禱告;及後,在香港大學修讀文學期間,對人生有很多的反省。那時候,曾受到一些左派和其他派別思想衝擊,幸好在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裡,有機會重新思考信仰,並醉心閱讀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、人類學、歷史,甚至神學書籍。」因而翁導常自嘲,在大學時他是主修文學、副修神學。
翁導與《最》編劇、小演員(前排)及小學生觀眾
融匯傳播教育做法
為了實現小時候想當老師的志願,翁導在完成文學學位後,再在港大選讀教育文憑課程,期間在一間中學實習,讓他看見孩子教育的重要性。「我曾在選修教育或傳媒之間有過掙扎,沒想到,智慧無限的神卻將兩者的負擔,同時都放在我心中,更給我看到,將傳播與教育融匯,便是最易讓孩童接收的方法。」翁導曾有以下的親身經歷:「之前做實習老師,無論我備課多充足,授課多有創意,但學生還是無法專心;後來我做了導演,拍攝港台《笑笑小論壇》節目,找來一班小六至中二的學生和家長到錄影廠,以互動方式對談,大家就非常投入,反應出奇的熱烈。」
翁導表示,本身較為內向自閉的他,曾自覺無甚可能從事傳媒工作;不過,神早已釐定他日後的路向,並在多方面裝備他。大學後,翁導來到芝加哥近郊一間基督教學院-惠敦大學(Wheaton College),修讀大眾傳媒碩士。他說:「那是一門神學和傳理學兼備的課程。在我全心投入這些傳播的課程(電視、電影)學科後,茅塞頓開,深明傳播與文學之不同,它不但是一樣活潑又有創意的東西,更讓我對教育、受眾有了親身的體會,改變了我拘謹害羞的性格。」畢業後,翁導在芝加哥多獃一年,參加電影工作室的實習培訓,將課堂聽來的理論實踐出來,並且在神的幫助下,參與拍攝了多部影片,而這些實幹的經驗,對他日後在傳媒工作大有幫助。
集編劇導演於一身
返港後,翁導先後進入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台工作。他坦言:「那是積累實際經驗和人脈網絡的『取經』階段,及後投身香港電台,切實地由助導做起,然後逐步晉升,最後集編劇、導演雙職於一身,這原是我最想做的事。」贏得美國第21屆「芝加哥電影電視節優異獎」的《獅子山下-荷里活蘇伯》,以及獲美國第37屆「芝加哥電影電視節雨果金獎」的兒童教育節目《媒界天王自白》,都是翁導在港台攝製的代表作。
2004年,翁導離開港台,移民加拿大愛明頓。「那兒的冬天又長又冷,我只能在地庫,看電影、查經、靜思;感謝神,讓我有機會為當地雙語學校製作紀錄片(之前曾在此地拍港台教育節目《IT檔案》),引起很大的迴響,反應十分正面。」翁導笑說,原來神編排的好戲還在後頭......在他離開愛城前,竟然發生了一宗幾乎奪命的交通意外。「當天單人匹馬拍完一個表演活動,疲累不堪,自駕回家途中,居然在駛近一個交通燈位時,睡著了......醒過來的時候,驚見兩個安全氣囊已經爆開,身前身旁都是被撞到或撞毀的私家車。雖然我的汽車全毀,但人卻沒有受傷,絕對是神救了我,自此以後,我彷彿常常聽到祂的訓誡:『生命是我賜予,你以後要認真做人了!』無論到哪裡,我都提醒自己,鼓勵別人要珍惜每一天,正如當年從身患癌症蘇恩佩女士領受的話:『覺得每一天都是我的最後一天,所以每天都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』。」翁導被敲醒了!神既然存留他的性命,自當要把握每一天,為神託付的使命、為服事新一代而努力。
演繹神給予的使命
在2009年,翁導回到香港,隨即開始在各大院校、中小學、香港青年協會等機構傳授微電影創作與閱讀,並用上新媒體,如單鏡反光相機、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等來推展生命/價值教育,延續港台時為教育署攝製的首個電視德育節目-《完全學生手冊》系列,既受學生歡迎,亦引起積極的討論。
翁導堅信:"All truth is God's truth"(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)。因此,在他攝製的電影《最後一枝蠟筆》裡,不乏「愛」的主題,因為他認定,愛是最高尚的情操,愛就是犧牲,而香港以至全世界都需要愛。他表示:「在2013年12月開始構思這部兒童電影,我先撇開這類電影不容易有市場的顧慮,然後,盡全力把影音製作的基本元素-懸疑、有趣、感人、有意思注入戲中,用小孩的角度去表達真善美。因為在兒童七至十三歲的成長時期,是建立價值觀的重要階段,所以希望透過有關愛的文化產品,幫助他們形成及建立正面和正確的價值觀。」
他樂於按著神的心意,去服事這世代的人,並常以《聖經˙羅馬書》12章2節-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」自勉。他強調,不要被世代的價值觀扭曲,反過來應該潛移善導他們的思想,並且要投入生活和生命,去創作、演繹神給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。
夏蓮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