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化名字
據說為了方便管治華人,前港英政府特意把殖民地官員的名字,譯成漢化名稱,且譯得非常生動美妙和得體。如果硬把 Theresa May稱作梅伊,肯定不及文翠珊好;將Margaret Thatcher譯作撒切爾夫人,相信比不上戴卓爾夫人。除了歷任港督耳熟能詳的漢化名字外,當時一些主要官員的漢化名稱,也是一絕,例如曾出任銓敘司的Rowlands羅能士、印巴裔的Grewal高禮和、前布政司鍾逸傑、前財政司彭勵治,以及譯作霍德的David Ford,而非千篇一律的福特。
英國官員的漢化名稱,未必全出自港人手筆,某些可能是由當地華人所起的。包括印巴裔的倫敦市長簡世德,前任市長莊漢生(Johnson約翰遜),而近年多位首相、財相和外相的譯名也是佳作:賀維、馬卓安、貝理雅(布萊爾)、甘民樂(卡梅倫)、韓達德、聶偉敬、郭偉邦、施仲宏、貝嘉晴、文禮彬、夏偉林、夏文達、祁淦禮、白高敦、戴理德、歐思邦......一些媒體為了抗議漢化名字的政治任務,索性冠以音譯,結果一連串六、七個字的譯名走出來,受眾根本不知是何許人也。
同樣,加國政客為了爭取華裔選民的支持,也樂意採用漢化名稱,以示友好親民;另外籍宣教士和神職人員也喜歡漢化名字,以便傳教,例如湯若望、南懷仁、馬禮遜、戴德生、翟輔民、劉福群、何義思。我在香港教會有一位德裔美國牧師(也是恩師)Gary Schroeder 施維德,也是個好名字。
梁振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