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底和井邊
古籍裡,孟子曾這樣寫過孔子: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」說的是胸襟和眼光的比對,也是氣度的反射。目光遠大的人,會攀上一個高山又一個高山,擴張自己的視野。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不大,登上泰山又驟覺天下變小,原因十分簡單,就是處於高位向下眺望,便能看得廣遠,收在眼底的景物當然寬闊無邊。
沒有人會喜歡做一隻井底蛙,都希望跳上井口,在井外看世界。有人在跳出井底後,會譏笑坐在井底向上望天者目光如豆,皆因譏笑者擺脫了井牆的囹圄,看到了天外有天的景象,眼界大開以後,便知見識淺陋的可笑。
可是,有誰跳出了井口以後,如果就此便滿足,那麼,這井蛙仍是井蛙―他比井底同輩的較優之處,只限於他由井底蛙升格至井邊蛙而已。如果不往上登高而望,地平線的視象只會繼續讓他睥睨同儕,以為已經很了不起;然而,井邊蛙笑井底蛙,跟五十步笑百步並無兩樣。真正有識之士絕不會以井邊為滿足,必會立定意志登東山、登泰山。
這是開闊個人懷抱的梯階。少一分自滿自負,多一分謙和兼容,才會看到自己身處之地的海拔高度不足。唯其如此,才有動力積極尋找攀山之路,從足以縱覽全局的高峰視角,親睹豁然開朗的雄偉和浩瀚。當面對孔子登東山和登泰山的不同景觀時,自然又能體會到,一山還有一山高。
李鴻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