漲價
如果將一年的感慨轉化成一個漢字,你會如何記錄二零一七年?相信很多人的答案就是:「漲」。奈何政府去年十月公佈的通脹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四,似乎是輕風微浪,卻反映不出市民苦況。真實情況是,加風早已吹起,且有越來越強勁、越來越逼近之勢,能吃、不能吃的無一不在漲價。在未來的日子,預計整體生活開支會更高、負擔更重,所以,必須勒緊褲帶,迎戰猛於虎的通脹。
自從加幣大幅貶值後,第一個必然的現象就是通脹上升、百物騰貴,令普羅大眾的生活壓力倍增。家庭主婦對物價的升跌最為敏感,到超級市場打個轉,就已經可以看出端倪。泰國名牌白米的加幅最明顯,一袋米前後相差好幾元,幸好人丁和飯量都不多,影響不大。至於其他進口的糧油、醬料、乾貨,要不是明碼加價,就是減量縮水;從前標榜貨品只售一元的廉售店,如今找到的東西大都超出這價錢,原因同樣是加幣兌換率低,進口成本大增,虧本生意做不了,不加不成。
有人指「現在甚麼都貴起來」,工資卻一直沒有增加。好了!二零一八年一月開始,政府將最低工資定為時薪十四元;人工支出多、成本提高,各行各業勢必漲價,可以理解。以後上茶樓,恐怕只有大點和特點,小點、中點都在通脹巨浪中淹沒了。總之,領回來的薪金不錯是多了一點,但仍抵不了漲價後的日用開支呢。
李鄭玉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