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愛的名義下評日本推理影片《祈禱落幕時》
《祈禱落幕時》一片是根據當代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。屬典型的「本格推理」,即觀眾與編者同時擁有解開謎題的全部線索,觀者完全可以一同推理,找出結論。影片不斷地向觀眾拋出案件資訊,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伴隨警方進入破案過程,進行思考、推測,以期最終挖出真正的作案者。因此,此片大部分時間裡,讓觀眾與警方一樣都陷於一頭霧水中,一個很有價值的線索出現,大家興奮起來,追查下去,線索斷了,或是線索是錯的,又打回無解狀態......
人世的一切 錯綜而無緒
「看著這片仿佛能夠吞噬一切的琵琶湖,我就是感覺這次的案件,就像是湖底撈尋石子一般,複雜而且難以捉摸。」警員背對鏡頭面向著茫茫湖水,道出他的困惑。在多樁沒有線索的命案的偵破中,警員搞不清楚這些案件是獨立的,還是互有聯繫的,他們在苦苦追索。
影片不斷出現廣角俯視鏡頭,踽踽而行的警員渺小如蟻,走在空空的街道上。無邊的城區,鱗次櫛比的房屋,密集雜亂,人世的一切就仿佛這情景:錯綜而無緒。
警方先在東京某區的一間民宿,發現一具被勒死的女屍,不久在這個現場不遠處,又發現了一具男屍體,同樣被勒死,之後再被焚屍。顯然這是兩樁謀殺案,但二者之間是否相關?探案過程中,宮松警探在東京一道橋上遇到影片主人公-他的表哥,並且同為探警的加賀。二人在橋上談起案件,言談間宮松提到一個線索:在死者租住的民宿裡有一本掛曆,逐頁寫著東京市河流上不同的橋名,每月不同;加賀聞言突然眼神大變,一把揪住宮松追問詳情,隨著宮松報出幾個橋名,加賀接著背誦出餘下的橋名。原來,這些橋名也寫在十二年前亡母的掛曆上!
有著深度戀母情結的加賀,多年來一直不解為甚麼三十多年前,母親在他十歲的時候突然離家出走,從此孤身在外地酒吧侍酒為生。當他得知母親最後的年月裡有一個戀人,就很想知道是誰安慰了母親的暮年。掛曆,一下子打開了封閉多年的隱情。
多道的線索 偵破中展開
多道線索在偵破中逐一展開,一名加賀認識的女人漸漸浮出,她恰恰是所有線索的節點,與其中每一個人都有關。她是影片女主人公淺居博美,東京某劇院的導演。同時,加賀也發現,這紛雜的案情也都牽扯到自己。於是,他將自己的照片與幾名嫌疑人的照片釘在一起,他凝神審案,同時也像是在審自己。
兩位主角都登場了,兩人都有破碎的家庭。戀母的加賀,自幼被母親離棄,背後的原因,是母親患有重度憂鬱症,為了不至於憂鬱症發作時殺死兒子,母親遠遁他鄉;而優雅的女導演博美,人所知道她的經歷是,幼年因母親敗光家產,父親跳樓自殺,而被福利院收養。
加賀深入調查後看到了與此不同的真相。博美的父親並沒有自殺,他遇上女兒剛剛失手殺死糾纏她的人,驚慌稍定後,他決定以這人的名義隱藏在世上。從此之後,他改名換姓,東躲西藏,生命裡只剩下唯一的內容-看著女兒的成長。多少年來,博美的父親成了一個癡人,躲在民宿裡不敢出來,活下去的唯一動力,就是隔一段時間見到女兒。
看似惡作為 卻藏善初衷
偽裝,是需要沉重的代價的。父親與博美只能像特務一樣,約定地點,偷偷相見;每一個過去的熟人,都將是身份被識破的威脅,不得已時只能除掉。他們的生命如掉進一個旋轉向下的黑洞,越來越深、不可自拔。由於這樣的原因,一樁樁命案相繼發生......博美的中學老師、博美的小學同學......博美父親在最後一次殺人後,意識到現在自己的存在,對成名的女兒來說已是最大的威脅,他累了,報應到了,他渴望尋求解脫,於是在湖邊,他將汽油澆滿全身。曾經,他與女兒交談時說,但凡有另一種死法他都不會選擇烈火焚身;可此時,若想消除身份,就得自焚。趕到湖邊的博美見父親死意已決,萬般無奈之下,扼住父親的喉嚨,送他上路。
原著作者東野圭吾透過這個故事力圖表明,看似惡的行徑,其動機裡都可能蘊藏著善的初衷。誰能想到,母親棄子,只是不想在病發時傷害到愛子?誰又能想到女兒掐死父親,竟然是一種報恩的行為?影片敘述了多條人命,累累重罪,其間卻湧動著濃濃親情。影片努力延續了原著這樣的觀點,因此,鏡頭的焦點始終集中在父愛如山的博美父親身上,集中在愛父親愛到殺掉父親情人的女兒博美身上,突出父的慈愛與女兒的美貌才華,從而削弱因他們的罪惡帶給觀眾的反感,反過來以他們彼此的深情守望,喚起觀眾同情。為此,影片完全略掉被害者所遭遇的不幸,片面地、強化性地表現施害者的無奈,以及所懷的「愛」的動機。
後現代作品 將罪合理化
這部影片可謂後現代文化的典型作品。當後現代主義否定真理的絕對性之後,帶來的是相對主義、懷疑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。因此,後現代文化一個突出特點,就是將罪合理化,對罪給予各種解釋,這導致了今天社會的思想多元化,以至善惡混亂、是非顛倒。
影片的名言是:「人為了保護自己或是為了保護他人,是會說謊的。謊言與真實如影隨形,任何人都是背負著心靈的創傷存活著。」換言之,謊言可能出於善的目的,它是真實的另一面,是人淒涼生命的表現罷了。影片的憂鬱氣質,卻從反面顯露,這樣的解釋與安慰完全不能讓屢屢殺人害命者安心,不能撫慰他們每一個心驚肉跳的日子-因為上帝早已將「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,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。」(羅馬書2章15節)。
當代藝術啊 你往何處去
從商業意義上說,《祈禱落幕時》是成功的。優質的編導、出色的表演,從某種程度上說,放大了影片的負面作用,使之格外打動人心,令人忽視了其主題的錯誤。影片結構巧妙,博美的弑父與加賀的戀母,呈鏡相關係,一體兩面。男女主人公外形甚佳,加賀的英武深沉與博美的美麗高雅,合於人們的審美願望,在這「看臉」的時代,為影片加分。片尾博美女士束手就擒時,恰好她所導演的舞臺劇劇終,演員向台下觀眾鞠躬謝幕,仿佛博美向加賀成功破案致謝,態度豁達大氣,深合觀眾胃口。
這部日本探案片一上映就收穫了許多好評,在一些電影網上,滿分10分為評價標準,此片獲9.7分!評論者道:「人性和愛依然是全片的主題,你不會想去恨誰,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。」「這個故事,暗流湧動著的不是罪惡,而是人性的暖色!」......讀到這樣的評論,筆者不禁為今日之文化深歎!當代藝術啊,你往何處去?!
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