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曲與顫音(三)
鼻音是在發聲時口腔氣流受阻,要通過鼻腔出來而形成的聲音。唱歌時如能恰當運用鼻音,會讓人有磁性、低迴委婉、情意綿綿等感覺。
唱歌如說話,最重要是自然。鼻音有特色,也不是隨便用上去,要看唱的字是否有帶鼻聲韻母。若不是,硬把鼻音加上去就不自然。粤音有五十三個韻母,帶鼻聲韻母佔十七個,還有兩個自成音節韻母:m(唔)和ng(吳)。很多說英語的外國人發不出ng(吳)音,所以在加拿大姓Ng(吳)的都要改成姓Ing,予以遷就。粤音帶鼻聲韻母多,這是特色。如《客途秋恨》首二句「涼風有信,秋月無邊」中的涼、風、信、邊都是帶鼻聲韻母,用鼻音拖腔,那蒼涼味便出來。又如用英語撒嬌「No, No, No......」遠不比粤語「唔、唔、唔......」纏綿。但這不代表孰優孰劣,文化背景不同,各自精彩。
粤曲界前輩不用顫音,該與粤音特色有關。在直音中運用鼻音、頓音、強弱等技巧,足已顯出多變不單調,不用美聲顫音,反有地方色彩。一張澳門地水南音《七月落薇花》唱片,收錄了四首南音,用與不用顫音參半。唯覺吳詠梅女士沒有用顫音、如泣如訴的師娘腔最能觸動心弦,情味深長。
顫音是一種技巧,就如眾多工具的一種,是否合用,得看作品的性質。如果不理解中國地方歌曲故有的美,在丟棄了根的情況下引入外來東西,是缺乏自信,跑掉靈魂,實感無奈!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