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絕迷信,慎辨哲理-讀《周易》有感(上)
群經之首五經之原
中華文化推崇四書五經,而《易經》被稱為「群經之首」、「五經之原」,它對中華文化的滲透和影響,從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小序》可窺一斑:「《易》道廣大,無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樂律、兵法、韻學、算術、以逮方外之爐火,皆可援《易》以為說。」所以,《易經》和易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性的典籍。
易學由法國天主教宣教士白晉在1701年帶進歐洲後,引起了數學家萊布里茨的興趣,李約翰認為:「《周易》在萊布里茨發展數學二進位原理過程中,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。」法國重農學派的弗朗索瓦•魁奈在經濟學研究上、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對於同步原理的認識,都受到《周易》的影響,國際上也出現了研究易學的熱潮。
《周易》是怎樣產生的呢?它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呢?遠古時代,華夏先民觀察天文地理的各種現象,要弄清其中的奧秘,以預測未來,服務人民,其中也含有鬼神因素。《易經》最先就是先民觀察各種天文地理宇宙現象,用一套特殊的符號系統的框架,來象徵這些現象。
伏羲氏發明「八卦」
這套符號系統的最基本構成是「爻」和「卦」。爻分為陽爻和陰爻,前者的符號是「-」,後者是「--」,是宇宙世界中常常出現的兩種對立矛盾變化現象的抽象化。卦是由爻組成的,最先有八種,稱為「八卦」,其名字和卦象分別是:乾 ☰、兌 ☱、離 ☲、震 ☳、巽 ☴、坎 ☵、艮 ☶、坤 。它們分別象徵著:天、澤、火、雷、風、水、山、地。當被象徵的自然現象被總結成為,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的相應卦象(簡稱「象」)時,八卦成為抽象事物的內在關係的表現,具有純符號性質,從而有了更為廣泛的適用性。是誰發明「八卦」的呢?
一般認為是伏羲氏,「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伏羲觀察天象、地法、鳥獸、草木、人身、 器物;取諸身,比如「乾」為首,「坤」為腹,取諸物,比如「巽」為風;他總結出一個八種符號系統,來會通神明的德性,以歸納天下萬物。
取數占卜預測吉凶
八卦象徵系統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向前推進,演變為更加複雜,外延更加廣泛的六十四卦系統,具體方式就是八卦中的兩個卦象重疊而成,比如六十四卦中的「乾」卦的象為兩個☰ 的重疊,「謙」卦的象是將☷ 放在 ☶ 之上。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個卦都有六個爻,從下到上被稱為初(一)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和上(六)爻,其中偶數爻對應陰,奇數爻對應陽,如果對應不正,就是凶。每個爻都有自己的意義,它又和其他爻聯繫起來,形成各種數位組合,表達複雜多變的意義(總稱為「數」),表現了萬物彼此交感聯繫的觀念。從伏羲氏的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發展,一般認為周文王的影響最大。古代歸為《易》的書有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、《周易》等三種,前兩書絕大部分已佚失。
《周易》最早時只是一些卦畫(象),通過這些卦畫之間的數理關係來占卜算卦。在多神論的宗教氣氛中,根據觀察和經驗,進行此類推理式的「玄想」,用取數占卜的方式,來預測人的吉凶禍福,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,此所謂「極數知來之謂占」,「極其數,遂定天下之象」(《繫辭上傳》)。蓍草、龜紋都配合卦象,成了卜占的工具;後來古人加上了卦爻辭,對卦圖作了文字的解釋,加上了哲理的思考,但占卜的功能和作用仍然佔主導地位。
聖經反對占卜星術
《聖經》反對占卜、占星術,「......也不可有占卜的、觀兆的、用法術的、行邪術的、用迷術的、交鬼的、行巫術的、過陰的。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......」(申命記18章10至12節)基督教反對占卜觀天象之類的迷信活動,一、是不信天體自然物是神靈的多神論迷信;二、是防止在迷信活動中有魔鬼邪靈的介入;三、是迷信活動使人產生虛幻的盼望和恐懼,而不是僅僅倚靠上帝和祂的話語,來面對前面的道路,「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,是我路上的光。」(詩篇119篇105節)
《周易》最先只是卦畫和卦爻辭的「經」,包括象數,但後來對於象數,有了許多哲理性的解釋,稱為「義理」,其功能和作用就超出了占卜迷信活動。帛書《易傳》就記載了孔子「不信卜筮而觀其德義的《易》學觀」,將占卜和哲理區別開。對於其哲理部分,我們則可以慎辨而與迷信分別之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