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氣,不要放棄!
上帝不偏待人,在祂眼中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珍貴的。「爭氣,不要放棄!」不只是激動人心的勵志口號,而是兩個原本不相干的群體-樂明視障團和燃動青年(Across U-hub)之融合體驗;這次使有心的年輕人作了一次愛的付出,也讓視障朋友享受了一次愛的服事,結果雙方都得到祝福。
視障人士「看」電影
《爭氣》是一部香港製作的電影,由奧斯卡金像奬紀錄片得主、美籍華人楊紫燁女士(Ruby Yang)執導;內容是關於80名來自四間中學的學生,有輟學的邊緣青年、移民和失明人士參與演出,是一個揉合品格與藝術教育的音樂劇。電影由綵排第一天開始,記錄整個長達半年的籌備和演出過程,在嚴謹而專業的訓練中,學生的毅力、專注力、待人及處事態度,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,從而經歷了一次生命蛻變的成長旅程。電影五年前在香港放映,大獲好評,如今這部電影將於11月30日在多倫多市中心 TIFF Bell Lightbox Theatre 公映,免費供觀眾(包括視障人士)欣賞。
也許你會問,視障人士怎可能「看」電影?現在就向大家揭露背後隱藏著的一段感人情節,那就先要從Project Spotlight說起......該活動的目的是呼籲各界關懷視障人士的需要,協助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,所以特意邀請大眾與視障朋友一起進入電影院,而另一深層意義就是,讓大家看到一班「爭氣」的年輕人,願意付出時間和心思,接受專業口述電影訓練,從而學習成長。
梁立安(左—)、黃鳳玲(右—)及成員
無法感受整個劇情
視障人士因為看不見,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,特別是後天失明者,從之前輕易的舉動、暢順的生活形式,變得不再簡單,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裡,每一小步都滿佈荊棘,更有感於經常要向別人求助,十分不好受,因此他們寧願足不出戶,終日無奈又無助地呆坐家中,因而很容易落入自暴自棄的抑鬱中。樂明視障團(JBVC)創辦人、本身也是視障人士的梁立安牧師說:「其實,視障人士只要透過重新學習及適應,加上有心人適時地伸出援手、身邊親友的扶持,我們絕對是可以爭氣地重獲動力,接受挑戰,勇敢活下去。視障人士跟家人極需要正常和健康的社交生活,享受生活娛樂、與社會共融;然而,到電影院觀賞電影,對他們來說,似乎是天方夜譚。」
對視障人士來說,如果沒有情節描述的話,演員不發聲的時候,他們就不知道發生甚麼事,更不知道演員在做甚麼。正如視障人士慧蘭說:「單靠聽對白是很難明白,也無法感受到整個劇情,不知道演員的動作、行為及背景,根本難以將我帶入情節之中,怎能享受電影呢?尤其住在偏遠地區的,若要長途跋涉到市區看電影,真是太大的挑戰,所以,心想還是算了吧!」
口述電影以耳代目
那麼,可有辦法幫助視障人士觀賞電影?現在就以「口述電影」形式,讓他們用耳代目來享受電影吧!於是,一群來自燃動青年(Across U-hub)的年輕人承諾,擔起現場口述電影的工作,決心要成為視障人士的「眼」。
Across U-hub 行政總監黃鳳玲認為,年輕人總有憧憬未來、要幹出一番成就的念頭,但往往不知道從何開始,偶爾會迷失方向,或會表現得終日無所事事,此時更可能被貼上「無用」或「失敗」的標籤。《爭氣》這齣電影的內容,十分吻合Across U-hub的使命理念,就是「要相信年輕人」,原來每個年輕人都是很爭氣的,這個相信是需要一個經得起考驗的過程,以證明他們的能力,給他們一個機會,說不定因而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。透過這接受口述電影訓練的機會,確實令他們有難忘的經歷。
同享施與受的祝福
學員在接受嚴謹和專業訓練期間感受良多,更迎上一項「事非經過不知難」的挑戰。以Evita為例,連閱讀中文稿也有困難的她,如何克服種種障礙呢?「起初以為注好拼音,照稿直讀就可以了。但經過第一次試讀之後,發現要求比想像中難得多,除了熟讀稿件外,還要掌握時間、呼吸、感情和發音的控制。不過,經過多學、多練,終會進步達標。」Goldie也有類似的感受:「原來一點也不簡單,開始時我講得太快,又有懶音,重聽錄音時,感到很難為情,唯有作多次嘗試,做到最好為止。」Helen坦言:「每次進入錄音室的心情都不一樣,重聽錄音檔案,聽得出每次的效果完全不同!」至於有舞台經驗的Aaron則認為,「口述電影比做舞台劇更需要想像力和觀察力,因為視障的觀眾全靠我們透過聲音的演繹效果,才能投入視覺的電影畫面。」學員間互相鼓勵、每天努力學、練和背稿,為的是讓在場的視障觀眾,透過戲院內紅外線耳機傳送,與其他觀眾一起欣賞這齣感人的電影。
黃鳳玲深信,這班年輕參與者真的上了寶貴一課:「他們一直以來都認為,健康人士幫助有障礙的群體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但這次跟樂明視障團的朋友一起合作,他們體會到應該抱著一個平等的態度,大家各盡其職,視障朋友們當然也可以參與服務大眾,衝破『受眾』的既定假設,發揮『施者』的潛能,同享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』的恩典!」
梁立安•黃鳳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