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0呎大屋換1800呎鎮屋難適應
梁先生夫婦本來住在多倫多烈治文山市近4000呎的大屋,土庫1600呎,單是廁所也有6個之多。自媽媽去世、女兒離巢後,屋內有許多地方都用不著,夫婦二人早出晚歸,平日根本不舉炊,在家裡只是睡覺和洗衣服。然而,每月仍需支付2000元的雜費,因而萌生了換屋之想。
大屋開支多家務重
大屋的開支令人咋舌,梁太太細細數來:「每年地稅要10000元、房屋保險2000元、夏天冷氣費每月超過600元、天然氣每月250元;各種費用加起來,住房每月開支約2000元。如果家裡人口多這還值得,但現在只剩下兩個人,超過一半地方用不上,開支卻這樣大,非常浪費。」為了節省時間打掃,不用經常吸塵、洗廁所,梁太太已把半間屋「關閉」不用;但對全職工作的她來說,單是打掃清潔已是吃不消,往往週末用上整天也幹不完,而屋外前後花園的工夫也不少。
2016年趁樓價攀升時,梁太太決定換屋,早上出盤,即日的午夜就已成交。成功賣掉大屋後,梁太太心儀較小的獨立屋,她沒有考慮公寓的原因,是因為高昂的管理費。她說:「附近地區的公寓管理費每月800元,還不包水電;而丈夫喜歡園藝,所以我們以獨立屋和鎮屋為目標。」
不是我想要的感覺
梁太太曾經看中一幢在New Market、開價近70萬元的新房子,雖然訪客泊車位奇少,幾條街才只有4個;她心想,以往住大屋時,每逢週末家裡總有二、三十人一起聚會,要是不夠車位,以後家人來訪會非常麻煩。但由於心急入市,也顧不了別的,照樣入「柯化」(offer),出價95萬也被別人搶去了。
後來,梁太太以80萬元買下一間鎮屋,再花了2萬元修建前後院,鋪上石路,減少草坪的面積。她選這鎮屋,皆因在看屋時感到附近街坊親切,又沒有管理費,面積1840平方呎,土庫800平方呎,兩人居住綽綽有餘。但想不到住慣多年大屋,換住小房3年,兩夫婦仍未能適應-首先是雜物放不下,梁太太坦言自己「超多」東西,三十多年前香港生活時的用品仍未丟掉;其次是天花只有10呎高,以前的大屋是12呎,她直言丈夫覺得有壓迫感、感覺不舒服。此外,鎮屋的窗戶較少,窗外沒有甚麼景觀可言,很多時都會拉下窗簾,光線較暗而要經常開燈。梁太太坦言:「起初搬入來的感覺就是:細、矮、黑,現在住下來感覺好一點,但這種環境還不是我想要的。」
考慮將來出售機會
鎮屋採取開放式設計,沒有飯廳、客廳的間隔,用鑊炒菜時,全屋都是油煙氣味。還有,舊屋帶來的傢具也放不下,花梨木餐桌只能靠牆擺放,幸好勉強仍可招待二十多人。
梁太太在換屋時也考慮過交通問題,本來她以為走幾分鐘便可以到大街乘坐公車,但住下來卻發覺公車班次不多,早上上班還是要丈夫駕車送她去Go車站。梁太太認為,在downsizing時交通問題一定要注意,因為年紀大了最終不會繼續駕車。由於新居距離醫院、社區中心不遠,所屬校區也有名校,將來出售有其優勢。比起以前大屋的開支,現在的確省下不少:「地稅一年4000元,保險600元,天然氣每月約120元,冷氣現在是130元。小數怕長計啊。」
梁太太本身有膝痛,年紀越大、爬樓梯越辛苦,現時鎮屋底層也可以改建成睡房,但她不排除將來可能還是要搬到老人公寓。對於有意downsize的朋友,她的忠告是:「提早收拾及丟掉東西,否則到搬家時會好痛苦。」
國策十問在加拿大人最關心的議題上,三個主要政黨如何回應訴求?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