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再啓航
加拿大人平均退休年齡是63歲,男性平均壽命是80歲、女性是84歲,這段差不多二十年的日子,怎樣策劃才算是圓滿?許多退休指南關注的都是怎樣去儲錢,彷彿一切都是有錢萬事足。究竟要有多少RRSP(註冊退休儲蓄計劃)才夠生活?退休有錢是否就一定快樂?天天「自然醒」、日日「煲」電視劇、不斷坐郵輪四處旅行,是否就算是夢幻人生?隨著人類壽命增長,健康狀況改進,今天的「退休」(retirement)已被看成是「換個方向再啓航」(redirection);一個有目標的退休人生,不但令人活得有勁,壽命延長,更可能改變這個世界,成為你一生人的壓軸好戲。
「退休」對不同的人來說,有不同的象徵意義,有人視之為擁抱陽光與海灘的優悠生活;也有人視之為無所事事、失去自身價值的人生終局;亦有人視之為實踐真正理想的黃金機會。事實上,態度決定一切,不單是心情,甚至是健康和壽命,2016年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《從積極的退休觀念中提高預期壽命》(Increased Life Expectancy from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Retirement),加國西安省大學(Western University)的學者也參加了這項研究。
積極思維延長壽命
這是一個追踪了23年的縱向研究(longitudinal study),1975年千多名年滿50歲的俄亥俄州小鎮居民,參加填寫一份有關個人退休生活的問卷,參加者要說出對退休生活的14種看法-生病-健康、壞-好、消極-積極、悲傷-快樂、不活動-四處活動、不參與-參與、無能為力-有能力、依賴-獨立、無望-有希望、無價值-有價值、不滿意-滿意、空虛-充實、無所事事-忙碌、沒有意義-有意義。每一種情況分為七個等級,分數由負面情緒的1分至正面情緒的7分,越高分的人對退休看得越積極,相反低分的人就代表了消極的一群。
23年後,研究者追踪當年填寫問卷的人,看看他們的存活率。耶魯學者利用這些數據分析,結果發現當年在問卷中拿高分,對退休持積極態度的人,比起拿低分消極的人,壽命中位數高了4.9年。由此推論,積極的退休態度與壽命的延長有關。報告的結論是:「無論你是準備退休,還是已經退了休,準備調整進入新生活,個人信念是最重要的,如果將退休看為是過有意義和積極生活的日子,無論你想幹甚麼,這種態度都會啟發你為自己編排活動......在今天職場世界中,關於退休總是將重心放在財務策劃上,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,找到對個人有意義的退休生活,人一樣可以從中得益。」
2018年耶魯大學發表另一份研究報告,發現同樣是帶有失智症基因的人,持有積極生活態度的,對比持消極態度的,失智症病發率少了一半。責任完成實現理想
也許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(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),可以令我們再思退休的意義。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,最底層是對溫飽的生理需求;第二層是對穩定生活的安全感需求;第三層是對友誼和愛情的社交需求;第四層是對自己被尊重和認可的尊嚴需求;最高的一層是對實踐人生理想的自我實現需求。退休之年,在職場、家庭責任完成後,身體精神仍然壯健時,誰說只能安於底層,不可以登上頂峰實現自我?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