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面臨經濟危機的時候
一場疫症 帶來的醒覺
大部分在今年初發表對2020年的經濟預測,都預期股市來年會有健康的增長,美國標普500指數更在2月19日創下歷史新高。就在投資者憧憬投資市場會持續向好之際,新冠病毒突然在全球急劇擴散,加上國際油價急跌,標普500指數在短短三個星期內迅速下滑20%,更創下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後的單一最大跌幅,令投資者措手不及。專家宣佈美國長達11年的牛市正式告終,雖然美國中央銀行減息,以及政府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,以發放撥款紓緩經濟困境,但成效如何還是未知之數,沒有人能預測事情如何發展。當2008年的金融海嘯彷彿已是遙遠的記憶時,一場疫症為投資者帶來醒覺:經濟衰退或市場調整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,它不會給你及早提示,對投資抱有錯誤期望的人,可能會帶來重大的損失。
控制局面一不該做的事
面對不明朗前景的時候,人的自然反應都是想法子做一些事情去控制局面。在恐慌的情況下,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往往是立即逃離現場,減低痛楚及傷害;延伸至投資的時候,跌市剛開始的時候,大部分人都會抱有期望,相信那只是短暫的調整,但當跌勢加劇,負面情緒籠罩投資市場的時候,很多人就會想止蝕離場,表面上是控制了局面,但實際上是讓驚恐驅使的非理智決定,往往導致將帳面上的損失,變成無法彌補的永久虧蝕。當身在風暴中航行的船隻時,最要緊的是要抓住船身,而非跳船!
控制局面一需要做的事
要提升掌控感,必須從宏觀的個人理財出發。「這個跌市何時見底?」雖然每個人都想得到答案,但卻絕對是一條浪費時間的問題。我相信以下的問題,才是我們真正要問的:• 我當初基於甚麼原因選擇現在持有的投資組合?這個投資組合在這個跌市中的表現,是否如預期中的相似,在我可接受的「舒適區」(comfort zone)範圍內?• 即使短期的帳面虧蝕令人沮喪,但回顧過去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的回報,是否達到預期中的長遠回報目標?如果能夠,有甚麼原因令我相信以後會不能繼續。• 這次跌市是否令我的投資組合,偏離了為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程度訂定的資產類別分配—變成固定收入類別過剩,而股票類別過少?如果是的話,應該甚麼時候重新平衝,將股票類別及固定收入類別分配回到目標?• 家庭是否有充足的應急儲備?假如短期內需要用錢,而又無法及時將足夠的投資轉化為現金的話,有否後備方案,例如個人信貸額,以作短期周轉?• 假如我的投資還有很長遠的年期,而又是定期供款的話,我應否增加每月的供款額,以達到更佳的平均成本投資的效益?• 假如我將近退休,我這筆投資在將來的退休收入來源佔多大的比重?對於有公司定額退休金的人士,可能暫時的投資損失對退休收入的影響不會太大。
風暴過後 再重新檢討
負面新聞很容易令人情緒陷入困擾及恐懼之中,而令我們作出(例如瘋狂搶購廁紙)不理智的行為,所以世衞建議我們限制接收令人覺得不安的信息;投資亦然,在恐慌及不明朗的情況下,切勿讓你的情緒影響你作出錯誤的決定。
(內容只供參考,請與閣下之理財顧問聯絡,以便針對個別情況作出建議。)
林大駒(專業保險投資從業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