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的文化(四)
傳統文藝多以「氣」字來評論作品,而氣的概念慢慢從自然生理現象,引伸用至評論人和物的精神面貌狀態;因此,氣可以是元氣、氣血,也可以是氣質、氣韻、神氣、氣勢等。例如魏曹丕《典論論文》「文以氣為主,氣之清濁有體,不可力強而致。」這氣就包含了氣質、才氣、個性、風格、先天稟賦等意思,所以遇到「氣」字,一定要弄清楚這「氣」所指的涵意。
已故琴人吳兆基在一個視頻中說:「彈琴是用渾身的氣,不是力。精氣神,把氣貫進裡面,再把神貫進去,一搖擺氣就散。」這裡所說的是物質生理的氣。吳兆基是武式太極名家李香遠傳人,必然明白意到、氣到、力到的道理。太極拳強調整勁,不是用指力、腕力、肩膀力,而是以氣貫串渾身的勁來彈。這裡說的氣只是彈琴基本要求,遠不是琴的氣韻層次。
南齊謝赫認為繪畫有六法。六法中以「氣韻生動」為先,這是歷來畫家和藝評家的指導原則。氣是生命力,韻是精神氣質。有氣才有韻,韻主要是以氣為基礎表現出來的。因畫家的稟賦、氣質、背景不同,所表現的氣韻各有不同,從而風格亦不同。但氣韻要以生動為要,就是能否達到傳神,與觀賞者產生共鳴。
鑒定藝術作品有望氣法,就是審察細節之先,直接感受作品的氣韻。順眼與否的感覺,最先來自作品是否有生命力的氣。總而言之,能代表中國傳統文藝精神的,「氣」當之無愧。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