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難分真偽 無奈又可悲
由疫情從武漢開始爆發至今,所引起的一連串議題,包括病毒的來源,世衞的決定是否恰當,世界各地政府有否延遲和隱瞞,華人因疫情而受到的歧視等,在華人的圈子裡都廣泛討論。筆者關心的是,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對整個疫情的認知和了解是否全面,就取決於朋友之間傳遞的訊息有多準確和持平;不幸的是,我們已不知不覺間生活在一個以立場決定一切,事實真假難辨的年代。本文嘗試從科技和經濟角度去分析這個大趨勢的出現。
昔日對資訊和文字的一份尊重,在今天的網絡世界中已經蕩然無存,現今絕大部分人認為,資訊免費是理所當然的事;這個觀念乃源於每日從社交媒體接收到的資訊實在太多,因而形成一種新的閱讀習慣。
免費資訊第一個必然後果就是資訊泛濫,要在資訊爆炸的世界裡吸引讀者注意,更是難上加難,每一條訊息生存的空間可能少於5秒,一旦在指尖流過,就會消失於無形的網絡世界中,所以標題一定要短、夠激,再加上一張扣人心弦的圖片,才有機會在芸芸幾百條的資訊中突圍而出。
所以,今天絕大部分的報道和分析,都只可能以立場先行,有了立場,才選擇性地採納一些所謂的事實,去支持自己的論點;因此同一句說話,沒有了上文下理,歷史因由,就很容易作出截然不同的解讀。若我們否定這些報道是假,但又不能說是全然虛構;若說這些報道是真,但他們的說法又不是事實的全部。這種以偏概全,將某一個點無限放大的評論方式,對於一些網紅或社交媒體上的輿論領袖,為了爭取粉絲的點讚和數目,情況尤其嚴重和普遍。
往日那種「是其是,非其非」的高尚情操,已變成今天「是就永遠是,非就永遠非」的立場宣洩;把所有問題簡單化,然後用黑白分明的對壘,去描述現實世界中不同的灰色,只會造成無止境的謾罵,情緒的發洩,無助於了解現實的多元性,更遑論去解決那些複雜的問題。
要在一個資訊免費的網絡世界生存下去,唯有想盡辦法去吸引讀者的注意,增加流量,結果造成一個無可奈何,卻又非常可悲的困局,就是各人只會選擇性地接收自己希望見到或觀點相同的消息,然後再在自己的朋友圈互相轉發,對於資訊是真是假,是否以偏概全,都已經不再重要了;又或者應該說,就算想驗證,都無可能有足夠時間去一一考究,最終造成了一個資訊難分真偽的網絡世界,實在無奈又可悲!
袁國雄(多倫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