輸贏之外 評最新影片《奪冠》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
導演戴著鎖鏈跳舞可讚
看完電影《奪冠》,我就知道了,它是個殘篇。莫說著名導演陳可辛不可能不懂得如何流暢地敘事、塑造人物、傳達所要表達的思想理念,就算是新手至少也能把一件事說得順溜吧!但本片就連這一點都不能企及。坊間傳聞本片在公映之前,經歷過至為艱難的審查過程,看過此片之後,無須任何解釋,盡在眼前。所以,我深深地為陳可辛導演戴著鎖鏈跳舞所達到的程度,含淚點讚。
電影原名叫《中國女排》,跨度36年,意圖將備受華人關注的中國女排,放在這幾十年巨大變革的年代中,看女排,看歷史,看發展,看變化,從而引出並提供一些使人深思的東西。在被反復閹割之後,在影片名字都被迫改成《奪冠》之後,陳可辛的這一努力,仍然能夠在影片中依稀瞥見寶貴的閃光,這正是此片的看點。
影片很清晰地分成三個幾乎是各自獨立的部分,拼接得略顯生硬,若不是郎平作為全程參與者貫穿其中,很難看出它們之間有甚麼聯繫。導演如此選擇是有認真考量的,因為這是女排歷史上很重要的三場球賽,並且恰好分置於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重要關口。女排,由此便成了極佳的觀察角度,陳可辛導演可謂目光如炬。
濃墨重彩放在女排之役
第一場是女排第一次奪冠的時候,在大阪對陣日本隊,時間是1980年,那是中國女排第一次站上了國際體壇的冠軍領獎台,也是中國三大球第一次贏得這樣的榮譽。陳可辛導演將超乎想像的片長放在這一場比拼上,讓觀眾如看直播一般,重回緊張焦灼的現場。陳可辛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這場讓中國人難忘的比賽,更為了重現八十年代,那段在近百年中國歷史上中國人士氣高昂,奮發努力,充滿激情的時光。女排之役,成為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奠基禮,濃墨重彩放在這裡,有說不盡的理由。「女排精神」代表了一代人的心願,號稱「鐵榔頭」的郎平,高舉獎盃的形象,深入人心。相信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這些場景裡,會勾起他們人生記憶裡最熱血沸騰的時刻。當然,對導演來說,回溯歷史,還不僅為了致敬,也更多了一重當今的眼光,當今的意識,多了沉澱之後的澄清。那種鐵人王進喜式的拼命態度,那種靠近乎野蠻的高強度訓練,那種把國家榮譽全部壓在運動員身上的過重要求,讓競技運動變成政治的國家體育方向,到底應該提倡?還是應該改變?影片不動聲色地暗問。
郎平成了美國女排教練
接著影片拍了第二場賽事,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,中國女排在北京主場對陣美國隊。這一場在電影裡被簡約地帶過了,陳可辛拼不過龐大的評審系統,為了能上映,只能切掉一切不被認可的部分,畢竟,好死不如賴活著!宏大隆重的北京奧運會,正逢中國的改革「進入深水區」,它意味著以往「摸著石頭過河」的經驗失效了。夠不著底了,還怎麼摸?這個時候,中國女排也處於低谷期,而當年的鐵榔頭郎平,現在卻成了美國女排的教練,站在了中國女排的對立面;不但如此,狹路相逢,兩軍對壘之時,美國隊在中國主場獲勝,這結果對女排寄予極大期望的中國人來說,會是怎樣的刺激,真是難以言表。郎平再一次成為勝利者,然而此時她卻不代表中國。導演識趣地繞開了這場勝負在中國引起的強烈反響,以及中國人普遍對郎平的憤怒,僅有某個鏡頭中有個男人的口型,還可以讓人猜到「賣國賊」的罵聲。女排輸在何處?女排應否擔此責?郎平個人是否有權利當別國的教練?鏡頭中所留下的郎平的背影,引人浮想聯翩。因為愛排球所以打排球
在電影所拍的最後一場比賽之前,插入的是2013年郎平應聘中國女排教練的過程,和一位老女排隊員去世的消息。此時距離80年代女排的輝煌時期,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,但在豪華的會議室裡,體育局官員除了衣裝考究之外,仍是一貫不變的氣質,以及他們僵化不變地管理、制約球隊的帶領方向。然而,海外拼博闖蕩幾十年的郎平,已經不是當年的郎平了。她態度明確,語調堅定地拋出了自己的三條改革政綱,招招針對舊有體制。會場上,官員們端坐一側,郎平獨自居於另一側,像球場一樣涇渭分明。再一次,郎平贏了。出征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的中國女排,已是新的一代,當年女排在漳州訓練時,給家裡打個長途電話都很難,現在每個球員的手機裡,都是豐富多彩的資訊,她們不再單活在排球的世界裡。郎平徹底摒棄她所經歷的訓練-那個讓她脖子以下全是傷,60歲的心臟,80歲的骨頭,這樣嚴重的身材損害。她要讓隊員全面發展,用她的話說:「打球是工作,不是生活的全部,我希望她們也是優秀的人。」她願意她的隊員們因為「愛排球」所以打排球,是出於興趣,不是為了別的-哪怕是為擺脫貧窮與卑賤,這是那個叫朱婷的姑娘起初的目的;她在郎平的指導下,日後完全改變,最終成為了世界女排的王中王。
帶給中國全新體育理念
影片最後結束在第三場比賽。巴西里約奧運會上,郎平帶領處於低谷的中國女排,在連輸幾場的情況下,對陣東道主巴西隊。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交戰,以往的18次較量中,中國隊輸了17場,這一次,背水一戰,凶多吉少。郎平沒有一句「為國爭光」、「拼死奪勝」的要求,而是告訴隊員:「過去的包袱,由我來揹,你們放開去打,好好享受體育本身,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!」奇蹟般地,弱勢球隊中國女排竟然拼下了巴西隊,從此開了掛一般,一路高歌,勝了又勝,斬關奪隘,所向披靡,重新登上了冠軍領獎臺。郎平,從隊員到教練,由為國爭光的賽場主攻,到帶給中國全新體育理念的國際視野的改革者,一直站在歷史的風口,成為標杆。她接任中國女排教練時,前任難掩失意地說:「現在的中國誰還需要女排?還要女排精神?拿了冠軍又如何?誰再會上街遊行?」郎平看到的則是:「當年為甚麼那麼在乎輸贏?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。」郎平讓中國女排回到排球本身;里約奧運的勝利,是女排的勝利。
本意是體育精神的飛躍
由此我知道,《奪冠》片名其實有違陳可辛導演的初衷,本片的英文名"LEAP"表達了他的本意,中國女排36年歷程,本質上,是體育精神的飛躍。在這部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影片裡,香港導演陳可辛艱難地表達了他的看法。我相信,目前還沒有大陸本土的導演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。作為恢復高考後最早的大學生,電影將我帶回到大三那年,全系同學守在黑白電視機前,緊張地觀看影片中第一場大阪中日女排賽,勝利的一刻,歡聲雷動,震撼人心,學生們點燃掃把,拉起條幅,自發地湧上街頭。那一夜,合城不寐......
《奪冠》一片,優劣已不重要,它所紀錄的歷史,以及它本身的遭遇成為新的歷史,可以一起被人記住,引人思索。謝謝,陳可辛導演!
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