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遺孤
上初中的時候,班上有一個同學的媽媽是日本遺孤,這同學在三年級的時候舉家遷往日本,這件事在周圍引起不小的轟動。那個年代,極少有身邊的人移居國外,更不要說是與中國有過軍事對決的國家日本了。雖說那時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很長一段時間,但是人們對與海外有關的人和事,還是保持著警惕和戒備;這使得大家對身邊的日本遺孤後代回歸日本這件事,始終不願多談,生怕哪天有一頂「裡通外國」的帽子扣在腦袋上。要知道「裡通外國」可不是一個小罪名,一旦沾上,上下好幾代人都會在升學、就業方面受到影響,備受歧視。
當年日本戰敗,在撤離滿蒙地區時,一些日本軍人和開拓團成員不得不把孩子留在中國。戰火紛飛中,將孩子留下,也許還有一線活路;就這樣,同學的媽媽被一戶巴爾虎牧民收留,在草垛之間躲避,逃過了蘇聯紅軍的搜捕。此後,這個日本女孩以牧民女兒的名義隱去真實的身分,在牧區結婚生子,養育了包括我同學在內的三名子女。其實,這戶牧民收留日本遺孤的事,周圍的人都知道,但經歷了數次殘酷的運動,都沒有人去告發,大家甘願默默地為他們保守著秘密。
儘管歷經戰火和「階級鬥爭」,但人性的光輝不會磨滅,那種超越意識形態,國家衝突的大愛,中和了所有的敵意和傷害。神是愛的源頭,唯有愛能化解恨。
海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