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留守婦女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一年八月
留守婦女需經濟獨立
近年我們經常聽到留守兒童,沒想到中國早年就出現了留守婦女。我的祖籍是潮汕,最近看到一份研究報告,發現潮汕著名的抽紗工藝,起源於早年的潮汕留守婦女,因而引起了我的興趣。 1807年第一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把福音傳給中國,此後,來自西方的各教派先後到來。與此同時,英國和荷蘭在南洋地區建立的殖民地持續開發,需要大量勞動力,南洋成為當時廣東男性勞力輸出的主要地方。當男性下南洋謀生,家中便出現了留守婦女,當傳教士向這些婦女傳福音,而她們樂意接受後,很多時就會受到在南洋謀生的男家親屬反對,繼而終止寄生活費給她們,以示懲戒;因此,信教的婦女們便需要在經濟上謀求獨立。
刺繡工藝在潮汕發展
幸得教會提供職業培訓,讓婦女們學習西方的刺繡。19世紀中後期,這門手藝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沿海地區,在西方婦女的指導下,潮汕婦女學會如何從一塊布中抽出經緯線,配合西方品味的刺繡工藝,而這種手藝已逐漸成為潮汕婦女的專長,大大提升了女性的經濟能力,並且在潮汕地區廣泛傳開和迅速發展。認識一位從潮汕移居溫哥華的長者,他從小在潮汕教會長大,對潮汕的抽紗手藝也很熟悉。他說,起初是傳教士的妻子教潮汕婦女刺繡;據悉婦女在耕作之餘,便利用作息時間,一針一針地刺繡,若要完成一張大桌布,最少花上兩年時間,當中免不了沾上汗水和血跡,所以製成品需要特定的清潔劑作徹底清潔,然後熨平才可交貨。其實,無論是手帕還是其他抽紗工藝品,在歐洲都很受歡迎,而抽紗桌布更成為貴族家庭飯廳豪華氣派的象徵。
抽紗與傳教士的關係
為甚麼潮汕抽紗工藝品能如此成功地進入西方市場?原因是傳授抽紗手藝的導師——西方傳教士的妻子深知歐洲人的喜好,十分了解市場需要,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之謂也。現在抽紗已成為潮汕傳統工藝,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抽紗原非中國本土手藝,而是從西方傳入,但卻由潮汕婦女發揚光大,所以在鴉片戰爭後,汕頭被指定為對外通商口岸,英、法、日等外國人相繼來汕頭開抽紗洋行,潮汕人也隨之開始做抽紗生意,成為潮汕地區最重要的出口商品。然而,百多年後的今天,人們已逐漸忘記抽紗與西方傳教士的關係了。
蔡黃玉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