矢志不渝、患難與共的夫婦
丈夫是我家的掌舵人,四次移民都是因為他有新的異象和召命而舉家搬遷。掌舵人到了新的城市,自然負責辦理該城市的居民證件,比如駕駛執照、醫療卡和保險等繁瑣事務。我對數字有認知障礙,在香港教書時,連月薪有多少都弄不清,因此他做了我家的財政大臣;我的方向感也不強,非不得已都不想駕車,在渥太華的日子,為了生存,上班、購物、接送兒子……不開車不行;在香港教學的日子,因路途遙遠,車程又轉折,無奈需要每日駕車往返學校。來了溫哥華,不用上班,便與駕車絕緣,丈夫自然當了領航員,出入都要靠他。
誰先離去是可以安排的嗎?這個簡單的道理任誰都會明白。根據統計,女的壽命通常比男的長,我大有可能是剩下的那一個,所以很希望丈夫健康,活得比我長壽。運動可以促進健康和體能,所以常常督促他做運動,偏偏他是個讀書人,常坐著看書、寫作、準備教學和講道,忽略了運動這回事。由於他不肯做運動,我怕自己比他健康和長壽,因此也不做運動,這個想法真是愚蠢又自私。回頭想想,妻子去後,他也是挺孤單寂寞的,讀書人不愛社交活動,生活圈子窄;女性容易結交朋友,常常把丈夫帶入更多的群體生活,沒有我,他會否孤獨終老?如果遇上疾病,誰來照顧?每想及此,我又勤奮地去做運動,為了將來能照顧他,也照顧到自己。誰先離去的問題,便變得不重要了。
美國哥倫比亞聖經學院院長羅伯森•麥肯金於服事高峰期,辭去職位,回家照顧罹患阿兹海默症的妻子。院方覺得很可惜,他才56歲,事業大有作為,朋友勸他先求神的國,繼續在神學院事奉,把妻子送進安養院,並指她會很快適應新環境的。麥肯金反問:「她會嗎?那裡的人會像我一樣愛她嗎?」在安養院中看見很多表情空洞、神情呆滯的人,坐在輪椅上等待所愛的人來探望,想起就於心不忍。患病的妻子在丈夫上班的時候,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,每天從家裡走很遠的路去找丈夫,有時來回十次,走到腳跟流血,甚至還迷了路……麥肯金心痛著妻子,決定辭職伴她一生,因為妻子有他在身旁就會快樂
守住一生的承諾,我決定做運動,不再計算誰先離去。
楊朱麗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