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大流行到流行病
聯邦首席衛生官譚詠詩醫生在去年底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,她不能預測大流行將會在何時結束,但她相信加拿大面對未來的病毒衝擊時,將會有更好的管理方法,也更能預測病毒的特性,她說:「歷史上每一場大流行都有完結的時刻。」
在經歷了這場兩年多的大流行後,大家都開始相信病毒不會就此消失,更實際的方法可能是怎樣與它共存,就像每年的流行性感冒一樣。
多倫多大學大流行病研究所李禮舜教授指出,假如有更多人擁有免疫經驗的話,大流行有望演變成季節性「流行病」(Epidemic),就像流感病毒一樣,每個季節都會出現,是可以預見的。「(新冠)病毒是依然存在的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,但當大家都接觸過這種病毒,免疫經驗增加後,(新冠)病毒就會變成像流感一樣,一般人不容易出現重症,事實上人類對呼吸道病毒沒有持久的免疫力,因為一方面免疫力會隨着時間而減弱,病毒又會繼續演化和變異。」
不過,究竟這個情況何時出現,李教授認為有很多因素,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接觸過這種病毒。他說:「有接觸和沒接觸是兩回事,就像接種了疫苗後有免疫經驗、有抵抗力,病症就會輕一點。」
現時有許多媒體將大流行過渡到像流感一樣的情況,稱之為「風土病」或「地方病」(Endemic),李教授認為在定義上有混淆之處,正確的定義應是「流行病」。綜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及英國非牟利組織Physicopedia的解釋,各詞定義如下:
Epidemic(流行病)
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(CDC)將「流行病」描述為在特定地區內,一種疾病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給大量人群。假如是和傳染病有關的話,通常是由一種新的傳染病原體或現有的傳染病原體的變化造成的。流行病的模式是可以預測的,這些趨勢通常被用來監測、預測和控制感染的傳播。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季節性流感。
流行病也可指非傳染病,它可用於任何導致社會健康風險的問題,例如痴肥。
Endemic(地方病/風土病)
「地方病 / 風土病」被用來描述一種在一個社會或國家內經常出現的疾病。每個國家都可能有一種獨特的疾病。例如加勒比地區的登革熱及非洲的瘧疾。
Pandemic(大流行)
「大流行」是用來描述一種在幾個大陸或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的傳染性疾病。一旦一種「流行病」蔓延全球,並影響到很大部分人口,它就被稱為「大流行」。就像新型冠狀肺炎最早在中國武漢出現,後來在2020年1月被界定為一種新的病毒,這種「流行病」後來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,世衛在2020年3月便將之宣佈為「大流行」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