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光中的親情,也得如此 讀劉心武的《曹叔》有感(上)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二年九月
平和中有波濤 淡然中有隱痛
文革後的77年,劉心武發表了短篇小說《班主任》,家喻戶曉。85年,他的紀實文學《5•19長鏡頭》,也許是文革後最先反思國人的對外心理情節的作品。劉心武擅於刻畫人的心理活動,但又從歷史的角度去觀看,避免純粹個人主義的狹窄視野,當然,他還具有敏銳抓住時代熱點議題的眼光,他的作品在今天來看也不過時。 筆者最近讀他的小說《曹叔》,感受他對於時代發展中的家庭,以及家族關係變遷的感悟和評價,感受他對於生命與命運的感悟,他的文字平和中有波濤,淡然中有隱痛,又對平凡的人有深切關切。
親戚間的交流 讓孩子去瞭解
故事用的是第一人稱的「我」。從40年代時,我的父親幫助八孃,拿到了一張從重慶到南京的船票作引子。八孃的父親與我外祖父是堂兄弟,她叫我媽「三姐」,她從農學院畢業後分到了北京,我家也從重慶遷到了北京,然後,我家和八孃家,有了幾十年的緊密聯繫。我喜歡八孃和她的家人,寫下了我們之間的交情,以及她家的變化。讀到這些描述,筆者心中有一種溫情感,在今天親情淡薄,親戚間走動越來越少的社會裡,哪怕是回味一下這種親戚之間的交流,讓自己的孩子們瞭解一下這些情感,豈不是很好嗎? 八孃濃厚的四川口音和習慣,在我的筆下表現出來,它是地方的、有趣的、有土地氣味的。八孃的丈夫曹叔是北京人,是典型的知識分子,也是學農科的。他的祖上是山東人,祖輩從山東來北京當上了大官,有一個大家庭,但時代的變遷瓦解了它。曹叔多才多藝,對人生多有思考,而且在我小時候就對我的業餘愛好給以鼓勵和深一層的啟發,也就是啟發式的、朋友式的教育方式,所以我很推崇他。曹叔還有一個過去的時代,包辦婚姻的原配和兒子。我觀看曹叔的大家庭、小家庭的變遷而感悟,所以將小說取名為《曹叔》。
包辦婚姻不好 也得如此分離
曹叔原配是善良和順從的女人,她在曹叔與她離婚後,仍然獨自照顧公公婆婆,拉扯大兒子,我是對她充滿了同情的。不過,作者和同鄉巴金的觀點是相同的。我是堅決反對包辦婚姻的,「但我卻並不站在她的角度去怨責曹叔。」而且我觀察八孃的兄弟姊妹不少,但不是自由婚姻結合的,感情幾乎都不好,曹叔和八孃自由戀愛時的深情,是「永恆的珍寶」。筆者在想:現代的包辦婚姻確實帶來了許多家庭的不幸福,但是否「也得如此」分離呢。曹爺爺一直和他們的原配兒媳和孫子一起過,文革時期,曹爺爺被打到,遣返回了山東原籍。曹叔原配的兒子找到爸爸和叔叔,請他們幫助爺爺返回城市,要與父親劃清界限的叔叔「冰冷地拒絕了」,而曹叔雖「動了心,卻一籌莫展」,雖然他還是對父親有一定的尊重和情感,但他內心可能有對於過去大家庭的厭惡,以及對父親包辦婚姻,他的人生幸福的不滿。我認為曹叔要「重新研究一下《紅樓夢》中的人物關係」,體察在新的環境中必要的「過濾和重組」。這「也得如此」吧。
相處方式要變 親情永遠珍貴
八孃、曹叔有三個女兒,大表妹澗、二表妹沁、三表妹娟。文革時期,全家下放到河南「五七幹校」鍛煉,那是一段不如意的日子。「四人幫」倒台後,八孃、曹叔家回到北京,但澗因為條件不符,繼續留在河南工作;後來澗回到北京後,簡直像變了一個人。她在家裡住,在經濟上和家裡搞了個涇渭分明,又喜歡追求一些新潮的服裝,退休的八孃很看不慣,認為女兒自私。一天,兩人大吵了一架,好像每個人都有道理,我在中間調解無力;然而,當給澗介紹男朋友的丁伯伯進來後,母女兩人笑臉相迎,挺默契的。我離開後走在街上。「一些細沙打在我的臉上,癢癢的。也許,人生必得如此。我微笑了。」時代和環境在變,人的經歷和身體心理在變,家人相處的方式內容也必然要變,但有矛盾而不應撕破臉不應變,有問題解決問題或求同存異不應變,親情永遠珍貴的不會變。人生必得如此!要常回家看看 到親戚家轉轉
澗表妹回來後,一家四口住一間房,一個雙人床和一個上下鋪床,娟表妹高考落榜後在家複習準備再考,她獨佔書桌,全家都得讓著她。曹爺爺後來不得不回來住,只得在廚房裡搭一個板子睡,他很隨和,八孃和公公的關係也處得自然了,曹爺爺死前還關心家裡的住房。澗表妹嫁了一個如意的丈夫,搬出去住了。一個轉捩點是八十年代後,八孃、曹叔搬進了三房新居,條件好了,房子狹小引起的矛盾算是解決了。筆者經歷過那個時代,住房擁擠,不僅極大不方便,而且人格尊嚴都受到擠壓,最近聽說國內人均居住面積有41平米了,真是個好消息。也得如此。在大的歷史潮流中,我們和八孃、曹叔見得少了,他們也進入雙雙退休的人生階段,女兒成家獨立,回家也少了。但我們還是找機會見面,彼此掛念。「今年春節期間我去給八孃、曹叔拜年。」「常回家看看」,「到親戚家轉轉」。筆者讀完作者小說的最後一個字,心是溫暖的。人生必得如此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