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詩
大文豪蘇軾有一首《琴詩》:「若言琴上有琴聲,放在匣中何不鳴?若言聲在指頭上,何不於君指上聽?」這詩,只要思索之、咀嚼之,就能啖出十分味道來。樂聲是從何而來的呢?如果說是從琴中發出,那麼,放在琴匣中的它,為甚麼會寂然無聲?如果說是因指頭而發聲,那為何從手指上又聽不出來?琴與指,是哪一樣叫樂聲鳴奏的?有趣有趣。
曾聽說有非牟利機構,以超於所需的預算購買超於所需的器材;雖然說,高價器材功能大,有助提升製作成品的質素,但這卻讓我想起了這首《琴詩》。
樂聲是否美妙,琴本身質素的優劣乃是重要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撥動琴絃的指頭,又更重要的是操控指頭撥動的那位琴師。不是一部人人叫好的琴就能發出動聽的樂韻,關鍵是在樂師撥動琴絃的技巧,如何徐疾有度、如何輕重無誤,把樂章淋漓盡致演繹。樂師的功力,才是樂曲演奏成功的靈魂。
在握筆寫稿的年代,名家的傳世著作,都是用不見經傳的毛筆墨水筆原子筆寫成的。名作之所以成為名作,乃是因為作家本身的高超造詣有以致之,而絕不是他所握的那一枝筆,有多高價、有多貴重。進入現在電腦寫字的年代,每個字打出來,要多工整就有多工整,那是否凡按鍵寫作的都會卓然成家?
《琴詩》千古流傳,是靠蘇軾的筆,還是靠蘇軾握筆的指頭?兩者都是,但也都不是―是靠蘇軾的腦袋啊!
李鴻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