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之間有困難不是壞事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二月
「夫妻間有困難不是壞事,那是二人關係和個人生命成長的契機。」
二人牽手認錯兩小時
2004年,甄健威牧師和太太參加了多倫多家庭更新協會(簡稱「家新」)的夫婦營,那時他自覺是個不錯的丈夫,但入營後第二天晚上,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感受:「神讓我醒覺,想起過去年日,自己說了、做了不少得罪太太的事,我一件一件向她認錯,她很感動,饒恕了我;她也向我認錯,最後兩人牽著手向神認罪,足足認了兩個小時。當時腦海中浮現一個景象,天空中有一塊黑板,密密麻麻寫滿了我的罪狀,每認一條罪,這條罪就抹被抺去了,當認完所有罪時,黑板不見了,天空一片晴朗!原來夫妻間有困難不是壞事,那是二人關係和個人生命成長的契機。」,甄牧師指那是他個人生命一個極大的突破。2006年開始他在「家新」當義工帶領夫婦營,2018年成為「家新」的總幹事。
華人夫婦的三大困難
甄牧師總結16年來服事婚姻家庭的經驗,他看到華人夫婦普遍遇到三方面的困難:(一)感情變淡,親密度不足。他發現一般華人夫婦能很好地在事務上分工合作,有人負責賺錢養家,有人照顧孩子,家庭能夠運作順利。不過,當說到二人之間的親密度,例如內心的交流,情感上的連繫,甄牧師覺得並不足夠:「夫妻間能否好好聊天?有沒有二人世界?是否越來越瞭解對方?是否明白對方內心感受?假如是基督徒的話,大家能否一起禱告?一起服事?」甄牧師的教牧學博士論文研究教牧的婚姻關係,有87位教牧填寫了婚姻關係的問卷,結果顯示,92%的教牧對婚姻「滿意」及「非常滿意」,但在親密度上就顯得有所欠缺。
(二)夫妻二人不懂如何處理不同意見。甄牧師認為,大家看法相異很正常,但不懂處理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,形成吵架、冷戰等不健康行為。他指出華人在這方面意識較薄弱,以為問題會自動解決,父母那一代不也是這樣過來了嗎?「華人普遍不重視婚前輔導,婚後有問題也不想去找專業輔導,認為吵架是家常便飯,解決問題則各顯神通。在牧會時遇到有問題的夫婦,我提供幫助的同時,也鼓勵他們找專業輔導員,許多夫婦不願意去,一方面是吝嗇錢,可見在他們心目中,錢比夫妻關係更重要,另一方面就是覺得家醜不可外揚。」
(三)癮癖的問題。甄牧師指出,這裡說的是廣義的癮癖,沉迷上癮、打遊戲和賭博固然是癮癖;工作狂、運動狂,甚至過度以兒女為中心,都可以成為癮癖,從而導致忽略配偶,影響婚姻關係。「癮癖是一種生命倒置的狀態,浪費大部分的時間在次要、甚至不重要的事情上,非常重要的夫妻關係,卻只用很少時間來相處。」
起死回生的婚姻承諾
華人離鄉別井移民加國,連根拔起一切從頭開始,加上近年的疫情,對婚姻關係不無影響,甄牧師認為這些改變都會帶來壓力,但影響是正面或是負面則因人而異:「對於一些夫妻來說,這是正面的影響,促使夫妻關係更好;對於另外一些夫妻來說,可能是致命因素,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關鍵在於這對夫妻的關係是否具有抗逆性。」甄牧師見過夫婦中有人失業,配偶就安慰不用擔心,就當是休息進修,裝備自己,大家同心,不埋怨,彼此鼓勵包容,在逆境中一起經歷神,結果之後關係更好。對於怎樣令婚姻起死回生,甄牧師認為關鍵是夫婦堅守對婚姻的承諾,並尋求外來的幫助:「不管怎樣絕不離婚,背水一戰,願意改變自己,這才有盼望,才有一線生機;但人常常是不想也無法改變的,這就需要一個外來的力量提供幫助。對我來說,最有能力的幫助,就是人類的創造者—神,祂能改變我們,賜給我們能力面對困境,而教會也是一個很好的支援群體。」
離婚不能解決問題
對於今天有人視離婚是解決婚姻困境的方法,甄牧師不以為然,他認為離婚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,他引用著名心理學家沃勒斯坦(Judith S. Wallerstein)的著作《父母離婚後—孩子走過的內心路》(The Unexpected Legacy of Divorce)作支持,此書作者追蹤131個離婚家庭的孩子,父母的離婚帶給他們一生陰影,其中60%的孩子堅決不結婚,三分之二的孩子不要下一代。甄牧師指離婚並非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法:「這不是一紙婚書的問題,那是夫妻二人的生命問題,你不解決自己的生命問題,再結一次婚,仍然會重蹈覆轍。」根據美國人口普查的統計,第一次婚姻的離婚率是50%,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則是60%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