禱告——將不可能變成可能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四月
Y Pray 為香港祈禱會
上次提到我在2019 年返港期間的一些所見所聞,深深觸動了我的心;11月中回來多倫多以後,對香港的關切之情仍繾綣不散。當時,一班有心服侍香港人的群體,組織了每月一次「為香港祈禱」的實體祈禱會,聚會時間是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下午,那時參與的約有十多二十人。 好景不長,2020年3月新冠大流行引發的 「封城令」,逼使所有教會要將實體活動轉到網上進行,祈禱會自然也不例外。在 「為香港祈禱」的祈禱會上,我認識了五位來自不同教會的牧者,大家的心都盼望禱告的聲音不要停下來;為此,決定組織一個網上祈禱會,在每月的第二和第四個星期日晚上九點至十點半舉行。禱告結束後,聚在一起的牧者們仍會繼續商議,可以怎樣 「做多一點點」?
Y Space 搭建一個平台
「網上祈禱」開始初期,遇到的困難包括:為事工命名、分工、安全性的問題⋯⋯感謝神,靠著祂的指引和弟兄們的同心,這些困難一一迎刃而解。最終,大家同意在臉書上用 “Y Space” 名稱註冊,活動則以 「Y Pray 禱告守望香港」進行。 “Y Space”的意思是,為一班年輕基督徒搭建一個平台去關心香港;同時,這平台的設立也是為了擁抱香港人而設。“Y Pray” 的目的是,鼓勵年輕的一代以禱告守護香港,也讓我們一同反思 “Why Pray”( 為甚麼要禱告)?哪怕禱告似乎改變不了現實的環境,但我們仍要堅持禱告。第二個要考量的問題是,怎樣稱呼這個 「新興群體」?我們不想冠以「新移民」,原因是希望打破地域的局限,推及多市以外更多的地區;此外,我們一致認為,這 「新興群體」是帶給我們祝福而不是患難的一群,所以棄用 「難民」稱之;最終決定用 「流散的群體」來稱呼他們。
Y They 關心流散群體
「流散」 (Diaspora) 帶有分散的意思,《聖經》當中雖然沒有 「流散」這個字,但其意思卻呈現在不同的經文詞彙當中,例如: 「趕散」、 「散住」、 「寄居」等都有著 「流散」之意。「流散」也並非純粹為回應香港的社會問題而衍生的詞彙,早於 2008 年就曾經有一本名為《猶太人流散史百科全書》的工具書出版。故此,要定義 「流散」,我認為是指向 「被神呼召,散住不同地方的一群。」舊約《聖經》中「亞伯拉罕離別吾珥」的描述,就已經是早期一個關乎流散的信仰故事,及至王國分裂,猶太百姓被擄外邦,更是流散的最佳實例。 今天有人擔心「流散的群體」“Y They”會將不同的政治理念帶進華人教會,但 「流散」的觀念正好讓教會領袖們理解到,此刻的接待,是本於《聖經》中對 「流散群體」的關愛,是基督徒幫助鄰舍的具體呈現,是不分顏色和不分理念的一種關顧。今天是流散的香港群體,將來可以是土耳其和敘利亞大地震後的流散群體,因為在神眼中,每個民族和每個人都是寶貴的,而我們所領受的大使命,就是要把福音和神的大愛傳給普世萬民。
Y We 接待港人事工
為了讓參加 “Y Pray” 的弟兄姊妹能更了解香港的情況,在 2020 年的聚會中,我們每次都會連接香港的神學生、學校老師、社工等 ,讓他們講述自己所遇到的挑戰。半年過去,其中一位香港牧師邀請我們,一同成立了接待港人的事工——「移加有朋友」。 在這期間,參與及推動接待港人的加拿大教會(“Y We”)迅速多起來。為數不少的多倫多教會,更為「流散群體」提供免費的接機服務,幫忙移居的新家庭添置家居用品,安排大型家具的搬運等事宜, 這些都是超出我們所想所求的。 2020年下半年,多個國家(包括加拿大)開始推出「救生艇」計劃吸納香港人。轉瞬間,各地新移民人數不斷上升,單是我所屬的教會,從2020年至今加入教會的「流散家庭」,已經超過20多戶,以一家四口計算,總數超過 80人,還有大學生及在職青年人數也在增加。面對人數的激增,神如何引導我們作出相應的行動,讓他們安心留下來?日後我會逐一跟大家分享。
王建革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