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東問題的根源之 伊斯蘭教的興起(下)
穆氏視耶穌為先知中的一位
有關新約和舊約中的啟示,穆罕默德認為跟他所說的話並無衝突。在古蘭經中,舊約的影子十分明顯,雖然新約的教導亦重要,但卻是零碎不全。有學者指出,若基督徒在阿拉伯人剛學會書寫時,能「翻譯第一本阿拉伯聖經,不讓古蘭經捷足先登,相信東方的宗教歷史可能會改寫。」可是過了三百年,仍沒有把新約《聖經》翻譯成阿拉伯文。因此當穆罕默德要替獨一的真神取名,就是那位同受基督徒與猶太教徒敬奉的上帝,他沒有採用上帝的希伯來和希臘名稱,而「頗為猶豫地」選用了阿拉伯的名稱─安拉(Allah)。穆罕默德一方面保留他一神的信仰,另一方面根植在阿拉伯的傳統習俗中,這實在是宗教進入文化的竅門。
至於耶穌基督,穆罕默德雖然尊崇,卻只視他為偉人先知中的一位。他最早在古蘭經的第十九章提到耶穌跟摩西一樣是先知。雖然穆罕默德多提及摩西,但耶穌在伊斯蘭教這個「真宗教」的歷史上所得的榮銜是眾人之冠。他是「使者」、「先知」、「僕人」、「真道」、「上帝之靈」、「馬利亞之子」、「彌賽亞」,伊斯蘭教的歷史從不貶斥耶穌。他由童貞女所生、行神蹟、在世時被接升天。他在世主要的任務是鞏固先知傳授給亞伯拉罕子孫的律法,並帶來「一名使徒的喜訊」,他會在他之後來到世上,「名字叫艾哈默德﹙穆罕默德)」。
一神教不屬猶太人和基督教
有關經典的問題,穆罕默德在生時沒有《古蘭經》,他少年時被人欺負,曾得科普特教士庇護,聽到不少《聖經》故事,可惜穆氏一生文盲,無法閱讀《聖經》。他所聽到的是片面的基督教聖經,在《古蘭經》中稱為《天經》;穆罕默德強調他只是重申過去一直存在的真理,沒有帶來新的東西。因此,伊斯蘭教是回歸原初宗教,把出現於古代的易卜拉欣(亞伯拉罕)稱作正信者(hanif),即是能夠保存原初啟示一神教的少數人士,可是後來阿拉伯部落墮落成為愚昧的偶像崇拜者。穆罕默德就是要回歸亞伯拉罕的宗教,更上溯於亞當,追求的是原始一神教。這一神教不是屬於某個民族(猶太人),也不是某一個事件的歷史宗教(基督教)。
由此之故,伊斯蘭教宣稱亞伯拉罕為世界的舊使者,甚至他之前的挪亞(Noah),及至以後的羅得、以實馬利、以撒、雅各、約瑟、約伯、摩西、亞倫、所羅門、以利亞、以賽亞、約拿、以西結、撒迦利亞、施洗約翰、耶穌(爾撒)也是使者。另有幾個不在聖經之內(德理斯 Idris-21:8、扈代 Hud-11:50、沙哈里 Saleh-11:61、書爾布 Sjuib-7:88),最後是穆罕默德。
古蘭經中耶穌生平加怪誕事
有六位是重要的先知︰1)亞當是上帝的特派使者;2)挪亞是上帝的發言人;3)亞伯拉罕是上帝的好朋友;4)摩西是上帝的聖言;5)耶穌是上帝的道/聖靈;6)穆罕默德是上帝特派最偉大的先知。
古蘭經中,耶穌生平外添加了很多怪誕的故事,跟三世紀的基督教次經異曲同工。舉例說,古蘭經謂耶穌在沙漠的椰棗樹下出生,天使吩咐馬利亞搖動椰棗樹並吃那些棗子。他吩咐筵席從天上下來,桌子便從天而降;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古蘭經中神學含意。古蘭經中有關耶穌釘十架的記載,有違新約《聖經》的描述。古蘭經指耶穌並沒有死,他巧妙地獲救,由他的替身取代他。
穆罕默德否定三位一體及耶穌擁有神性。他承認耶穌升天,但卻無視他在十架的受死。穆罕默德解釋他與那些他稱作「信奉天經的人」出現分歧,是因為基督教《聖經》的思想並非前後一致,他又指控基督徒在他們的文字紀錄中竄改了上帝的啟示,因為上帝不會改變。
沒有人將聖經譯成阿拉伯文
穆罕默德最初接受新約和舊約,但為何沒有成為基督徒?上文提到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沒有阿拉伯文聖經。他從來沒有機會認識《聖經》正典真正的全貌,而他所道聽塗說的斷章殘卷,又不足以打動他。這情況顯示出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治下的敘利亞基督徒,對阿拉伯人的文化需要不夠敏銳。為何亞洲的宣教士將《聖經》翻譯給較知名的邦國如敘利亞,又將部分翻譯成漢文,卻沒有譯成阿拉伯文?是否他們認為不值得為阿拉伯人付上這等心血?他們有時甚至將部分《聖經》譯成中亞某些部族的語文,但也沒有譯成阿拉伯文。若這現象意味著文化種族的歧視,那麼阿拉伯這個自視甚高的民族,可能會懷恨在心。
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基督徒本身不團結。中東的基督教分成不同陣營,有聶思多留派、基督一性論派和迦克墩派,還有異端分裂出來的派別。如果要團結阿拉伯和進行宗教改革,絕不可能在基督教的影子下達成。
基督教東方教會早期事業至十世紀時幾乎淪入回教徒手中,加以東正教的彊化,基督教更形萎縮,幸好十一世紀傳入俄羅斯,使東正教得以發展。
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
第一代遜尼派的哈里發,奧瑪耶家族(The Ommiads)的莫亞維耶(Moawiya)建立了奧瑪耶(Ommiads)王朝(661-750),由於他的勢力根據地在敘利亞,直至750年這個回教帝國都是以大馬士革為統治中心。
奧瑪耶王朝鞏固了勢力後,便向西遠征,北非的征服受到土著勃勃人(The Berbers)部落的抵抗,直到708年勃勃人才降服,並且皈依伊斯蘭教。711年,得到勃勃人的幫助,回教徒從北非渡海,進攻西哥特人統治的西班牙。經過兩年的征戰,大部分西班牙落入回教徒手中。下一步回教徒越過庇利牛斯山進侵法國高盧。732年,在波亞疊(Poitiers)附近被查理馬爹利(Charles Martel)統領的法蘭克軍隊打敗,保存了歐洲不被回教徒統治。
回教徒在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教統治,稱做「安達盧斯國」。初期,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並存,隸屬於大馬士革哈里發帝國。
在接下來750年裡,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,而穆斯林控制的區域被稱為阿爾—安達盧斯。伊斯蘭文化曾在西班牙發展,例如亞偉若斯Averroes(阿拉佰文 Ibn Rushd 1126-1198),在科爾多瓦(Cordoba)出生,當過當地法官,為伊斯蘭神學家及哲學家,他把被人遺忘的亞里斯多德古典哲學重新向歐洲介紹。
這時,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國家在宗教勢力支援下,展開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,史稱「收復失地運動」。很多人把收復失地運動描寫成基督徒與穆斯林持續不斷的戰爭,事實並非如此。歐洲的基督徒因政治關係彼此殺戮,同樣激烈,而穆斯林與基督徒的通婚卻相當普遍。
西班牙逆轉了猶太人的命運
1002年,當時的奧瑪耶哈里發正陷於內戰,基督徒趁機進攻西班牙境內的伊斯蘭國,在加拉丹拿沙(Calatanazor 西班牙北部)大勝伊斯蘭教徒,建立了卡斯蒂爾(Castile)基督教王國。在隨後的一百年,基督教國家不斷發動收復西班牙運動,1236年阿爾摩哈德伊斯蘭國(Islamic Empire of Almohad)在科爾多瓦(Cordoba)投降。剩下靠近地中海的最南部伊斯蘭國格拉納達(Granada),成為卡斯蒂爾附庸國。在隨後的250年,格拉納達蓋了愛爾汗布拉宮(Alhambra Palace),標誌著阿拉伯文化(史家稱為摩爾人-Moors)的最高峰。 隨著1492年格拉納達的陷落,收復西班牙大功告成,使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眾多基督教王國。隨著西班牙被光復,法國的修道院也陸續建立,本篤修會(Benedict)及克呂尼(Cluny)修會在萊昂(Leon-北部)和托萊多(Toledo-中部)建立了哥德式大教堂。
1492年後,不少伊斯蘭教徒仍住在西班牙,直到1614年被下令驅逐出境,伊斯蘭教文化在歐洲才告結束。
1469年,卡斯蒂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,1474年,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,1479年,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,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,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,也就是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,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,然而在1833年之前,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,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國家。
1492年,格拉納達陷落的同一年,克里斯多夫•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,揭開了西班牙殖民帝國興盛的序幕。著名的異端裁判所也在這時建立,大批不願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被驅逐出國。
猶太人在穆斯林統治之下,相安無事生活了幾百年,可是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統一了半島,猶太人的命運便逆轉了。
楊慶球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