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薰陶,兄弟情淵源深厚——讀詩文感懷二蘇不朽兄弟情(一)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三月
近年來有感於從信仰和歷史文脈中,尋求兄弟姊妹手足情深的文理。去年上半年分三期感悟了約瑟和他兄弟關係之跌宕起伏,最終至於美好的歷史;而二蘇兄弟情深,在華夏歷史上流傳千古,從他們的詩文中感受至深,讀王水照和崔銘著《蘇東坡傳》(2019年版)大有收穫,現將讀後感與讀者分享。
蘇洵教育二子非常嚴格
中華唐宋朝,偉才倍出。唐宋八大家,詩文傳頌天下,其中有北宋時代的四川眉山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三人,號稱「三蘇」。四川自古以來文化名人輩出,漢唐有司馬相如、陳子昂、李白等,而且「天下詩人皆入蜀」,杜甫也在成都生活了十年。北宋宋仁宗推行「慶曆新政」,宋朝來到最為欣欣向榮的時代。此時,蜀地文人一方面改變自從唐五代以來忽視功業的心理,積極參加科舉考試,要在仕途上建功立業,另一方面反對宋朝初期華而不實的文風,而效法務實質樸的西漢文詞,歷史在等待著偉人。蘇軾(子瞻)和蘇轍(子由)兩兄弟分別於1036年和1039年的仁宗時代,出生於四川成都附近的眉山縣城,他們還有一姊八娘,她嫁人後並不幸福,於1053年抑鬱而死,民間所傳的蘇小妹並無正史記載。二蘇的父親蘇洵與夫人程氏關係美滿,《三字經》讚譽他二十七歲後「始發憤,讀書籍。」他教育二子非常嚴格,每天佈置功課,要求讀諸子百家和史傳,並嚴格「檢責」(蘇軾《夜夢》),兒子們在他面前朗朗誦讀,學業大大進步,他對孩子們大加讚賞。他喜好遊歷名山大川,又愛給兒子講述其精彩故事,這大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;他又鍾愛藝術品收藏,為之不惜代價,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兒子在書法和繪畫上的追求。他細心觀察孩子,連給兩個孩子取名,都恰當地反映了他們的性格和前途。
遊覽名勝古跡寫詩唱和
程氏在丈夫出外遊學時,挑起持家和教育孩子的擔子,她的仁慈心腸影響著二子;她又注重兒子品格和氣節的培養,引歷史名臣教育孩子,為了理想和德行,甚至願意犧牲生命。筆者深感二蘇不朽兄弟情受家庭氛圍影響極大,就像一個豎立的十字,上面是父母的教化,兩側是各自夫人們的賢慧和通情達理,下面是兒女們繼承了家庭兄弟姊妹之和睦相愛的家風,這樣的家庭氣氛真是令人羡慕,催促筆者去領悟學習。《聖經•提摩太前書》5章8節保羅說:「人若不看顧親屬,就是背了真道,比不信的人還不好……」看顧親屬,當然首要建立美好的兄弟姊妹情。嘉祐元年(1056)三月,二蘇跟隨父親,壯志滿懷,意氣風發,從閬中出發。經李白詩作「蜀道難,難於上青天」之古棧道,越秦嶺,到京城汴梁(今河南開封)參加科舉考試,途中三人遊覽名勝古跡,弔古論今,寫詩唱和。兩兄弟從小一起讀書、遊玩、夢想,青年時代又一起走出家鄉,一起為理想同行;而這種長途攜手同行,一路精神交流,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還有多次,體現了深厚的兄弟情誼。
年少二蘇同科進士及第
1057年正月禮部考試,主考官乃北宋詩文改革運動領袖歐陽修。他對蘇軾在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題下的「以仁治國,賞罰分明」之文讚賞不已,但因考官皆不知考生之名字,他以為該文是自己學生曾鞏所著,為避嫌而評為第二。禮部複試,蘇軾議論《春秋》,獲得榜首。三月皇帝殿試,仁宗皇帝親自策問,二蘇同科進士及第,兩子僅22和19歲。殿試後,仁宗皇帝興奮曰:「我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!」二蘇名震京城。父親蘇洵雖然落榜,但其文章不凡,大得歐陽修讚賞。他繼續鑽研儒家經典,又有出仕為官,立言立德,成為二蘇兄弟的精神榜樣。不幸的是,程氏在四月初已經去世,由於當時的資訊傳遞慢,她並不知二子已雙雙及第。父子三人獲悉,日夜兼程回到家鄉,二蘇為母守制(孝)三年。 兄弟有共同的追求話題
三年一晃而過,已是1059年。二蘇守孝期滿,蘇洵也接到朝廷召他進京的詔命,於是父子決定舉家遷往京城。金秋十月出發,這次是經水路到重慶,沿江而下,過三峽,航行六十天後至江陵(荊州),再經陸路去開封。水路上,父子三人和家人們(二蘇在1054和1055年分別娶妻王弗和史氏)隨舟沿岸遊覽名勝,他們感慨歷史事件和人物,關切沿途的民生疾苦,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,作詩文彼此唱和(兄弟倆就寫了同題詩《郭倫》、《戎州》等),這時他們的詩風就已顯不同,蘇軾的詩有「更高的藝術概括力」,而蘇轍的詩有「更高的史料價值」(見曾棗莊、曾濤著《三蘇詩詞選》)。他們繼承父親的寫作方向,寫詩不是「能為之」的為寫而寫,而是紮根於生活的「不得不為之」!父子三人將這次舟行中所作詩文一百多首,編成《江行唱和集》;可見,兄弟感情是和他們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話題不可分的。一路上,家人間其樂融融,有三蘇飲酒賞雪作詩,兄弟聽父親激昂撫琴(見蘇軾《舟中聽大人彈琴》)。1060年初春時節,萬物勃勃生機,蘇家走進了京城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