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乌台诗案留绝笔,苏辙请求为兄赎罪─讀詩文感懷二蘇不朽兄弟情(四)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六月
兄友弟恭賢良朋友
1076年,蘇軾被調任河中府,全家在12月頂風冒雪離開密州,蘇軾計劃到濟南看弟弟一家;蘇轍這時在京城述職,三個兒子在雪地迎候伯伯,兩家的下一代也非常珍惜兩家之間的關係!蘇軾全家在濟南待了一個多月後繼續趕路,蘇轍則專門從汴京趕到山東鄄城附近迎接兄一家。兄弟7年後再見,欣喜若狂,蘇轍陪兄同往河中,中途蘇軾接詔改任彭城(徐州),他又陪兄到徐州,並待了一百多天,兄弟形影相隨,共憶17年前懷遠驛的風雨之夜的約定。蘇轍寫下感人至深的詩《逍遙堂會宿二首》:「逍遙堂後千尋木,長送中宵風雨深。誤喜對床尋舊約,不知飄落在彭城。」他此時也要去南京任職了,又作詩《初發彭城有感寄自瞻》,其中八句回憶兩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,激揚文字,又感嘆自己與兄在社會動蕩之時,還可以保全自己。蘇軾也作多首詩詞抒發兄弟情誼,他評價弟弟:「自少曠達,天資近道,又得至人養生長年之訣。」充滿著對弟弟的欣賞。他傷感即將離別,「別期漸近不堪聞」;又作詩感激弟弟專門留下來送他,盼望有一天兄弟可以「退歸終作十年遊」。蘇轍勸兄謹慎言行,蘇軾寫詩讚賞弟弟,「豈獨為吾弟,要是賢友生」,弟弟是自己的賢良朋友。儒家講兄友弟恭,但蘇轍也是哥哥最親密的朋友。
蘇轍全力營救兄長
蘇軾在徐州任職,關心民生疾苦做實事。他也寫了一些真實反映農村生活的詞,這是文人詞中前所未有的。1079年,他調到湖州任職,這時,京城一幫惡人歪曲他的詩文,捏造四大該殺的罪狀,奏報神宗皇帝,要把他置於死地。蘇轍聽到風聲後,即請朋友奔往湖州報信。7月底,京城差官到達湖州後,立刻捆綁蘇軾,押解進京。長子蘇邁陪同父親進京,其他20多口家人,則到南京蘇轍家避難。在京中監獄的兩個多月中,蘇軾受盡磨難和凌辱,他估計難逃死罪,特別思念賢慧的妻子和可愛的三個孩子,又思念弟弟,寫下絕命詩「予以事系禦史台獄……自讀不能堪,死獄中,不得一別子由,故作二詩……以遺子由」,詩中懷念妻子和孩子,寫與弟弟感情,「與君世世為兄弟,又結來生未了因」,渴望在來世也和他做兄弟! 蘇轍在外全力營救兄長。他在蘇軾被捕前就上奏神宗皇帝,文字催人淚下,「臣早失怙恃,唯兄軾一人,相須為命。」他求皇帝免兄一死,願免去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。在全國各地、社會各界的拯救呼聲下,蘇軾被囚禁130天後,獲赦出獄,被貶到湖北黃州(黃岡)。蘇轍代兄受過,被貶到江西筠州(高安)。蘇軾出獄後,感慨萬千,對弟弟為自己的付出既感動又難過,寫詩「堪笑睢陽老從事,為余投檄向江西。」並作注釋:「子由聞予下獄,乞以官職贖予罪,貶筠州監酒。」
經過患難情誼彌堅
1080年,蘇軾被押解去黃州,經過陳州時,蘇轍又趕去與兄商量兩家搬遷之事,此時此刻,劫後重逢,不禁傷感,但蘇軾寫詩鼓勵弟弟:我們雖在不同的地方,但長江連結著兩地啊!初夏5月,蘇轍帶著兩家人離開南京,沿長江到九江後,將自己家人暫時安頓,隨即送嫂侄等去黃州,25日到達,家人團聚真是悲喜交加。此案後,二蘇對待社會人生的看法大有轉變,蘇軾在宗教上有更多靜心尋求,也想著弟弟的勸告;兄弟經過患難,情誼彌堅。古今中外,兄弟反目成仇者不少,今天兄弟姊妹的感情,往往比紙還薄、還輕。而《宋史》中寫道:「轍與兄進退出處,無不相同,患難之中,友愛彌篤,無少怨尤,近古罕見。」我們很難達到二蘇的境界,但並不妨礙我們在精神上竭力地追求。 二蘇在新地方的生活很艱苦。蘇軾全家在黃州東門外開荒種地,自詡「東坡」,交了一大批背景不同的朋友,做東坡羹和東坡肉,整理父親遺稿,遊覽附近名勝古跡,三詠赤壁。妻子賢慧,孩子非常懂事,他的生活條件雖苦,但仍然快樂。
兄弟互相鼓勵勸慰
筆者也特別喜歡保羅面對艱難困苦時的信仰境界:「好像憂愁,卻是常常喜樂的;好像貧窮,卻使很多人富足;好像是甚麼都沒有,卻是樣樣都有。」(哥林多後書6章10節)在此期間,二蘇的詩書交流不斷。蘇軾聽到弟弟被排擠打擊而心情不佳,就寫詩安慰弟弟;他也在《初秋寄子由》中,回憶起當年懷遠驛中情景,他們共同勤奮讀書,「揮汗與子同」,細膩的動作,「子起尋夾衣,感歎執我手」,也希望兩人可在黃州定居,相伴人生。1084年4月,蘇軾奉命往汝州任職,他先行去筠州看望弟弟一家。他見弟心切,而且特別想到三個侄兒,激動寫詩曰:「對床欲作連夜語,念汝還須戴星起。」兄弟終於相見,激動不已。這時正值端午節,他們按四川老家的風俗過節,蘇轍夫人做了地道的家鄉水餅。蘇軾在弟家中七、八天,孩子也大了,常加入他們的交流,兄弟倆相互鼓勵和勸慰。這年,兄弟倆已分別是49歲和46歲了,但前路依然曲折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