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顧路上的準備
進入護老院的準備過程
第一集節目播出後,許多朋友對我和媽媽入住老人院後看起來「很開心」感到質疑。的確,提到「護老院」,很多人直覺會聯想到淒涼的畫面;特別是以往那種老舊、昏暗、帶有異味的環境,一進門就看到許多老人不是打瞌睡,就是垂頭流口水,讓人感到心酸。但其實,換個角度看,你也可以在當中發現一些活生生、美好,甚至開心的情景。媽媽進入護老院,是經過一段準備與轉變的過程。我認為,這不僅是她的準備,也是我自己的準備。那麼,媽媽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為進入護老院作準備的呢?應該是2016年吧。當時她已移民加拿大多年,但仍經常往返港、加兩地。直到她和在香港的印傭相處出現困難,我便回到香港,認真且坦誠地問她:「你想繼續留在香港嗎?如果不想,那你要麼進老人院,要麼回加拿大和我一起住。」幾乎不假思索,她立刻回答:「我跟你走!」
承諾照顧她直到她離世
媽媽作出了這個承諾,我也同樣做了一個承諾--我會一直照顧她,直到她離世。就是這樣,我們決定回加拿大。準備妥當後,沒想到媽媽突然在家中跌倒,我再次回港問她:「你還會跟我走嗎?」她依然毫不猶豫地說:「我跟你走!」一星期內,我們買機票、收拾行李、交還公屋,還特地安排她與好友、教會弟兄姊妹、鄰居與舊街坊一一道別。我告訴大家:「媽媽準備回加拿大,可能不會再回來了。」他們排隊輪流向她道別。處理完這一切,媽媽直接從醫院前往機場,從此再沒回到她在香港的家。回加拿大後,因為剛做完手術,她需要到康復中心接受物理治療,本來預計三個月完成療程。前期我們找到一間設有康復設施的護理院,大約一週後她就能入住。我們的計劃是療程結束後先回家,等候正式入住;但沒想到在第三個月月底,她又跌傷了另一邊,結果在康復中心住了六個月。療程完成後,便正式入住現在的護老院。
以實際的行動讓她安心
其實媽媽心裡很清楚,她已無法在家中自理生活,而我也難以24小時照顧她。我們雙方都做好了心理準備。我覺得,心情和情緒的準備同樣重要。試想,一位長者,不論之前是與子女同住或獨自生活,突然要住進一個全新的、陌生的環境,該以甚麼樣的心情去適應?作為子女,我也需反覆思考:我的決定正確嗎?在她住康復中心的半年裡,我更深切體會到,進入護老院是現實的需要。感謝家人,特別是我丈夫,完全支持我這個決定。媽媽也問過我:「你真的會把我送進去嗎?你答應過我的事,真的能做到嗎?」我答應她:我會去探望她,不會丟棄她,家永遠有她的一份。送她進院當天,一切安排妥當後,我對她說:「再見,下次見!」她問:「甚麼時候?」我回答:「不知道呢,我上班很忙,要讀書、要照顧孫兒,還需要自己的空間......」如果我只是這樣含糊其詞,那我所有的承諾又算甚麼?老人家的恐懼可想而知,就如媽媽說的:「一旦門關上,我出不來,只有你可以進來找我,只有你可以帶我出去。」所以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:要給她信心,讓她安心。這不是寫在紙上的承諾,而是行動上的實踐。
陪伴媽媽不會覺得沉悶
媽媽手術後需要做許多康復運動,她無法獨立完成,我便天天前往,每次待兩三個小時。來回車程超過一小時,我也甘之如飴。我陪她聊天、吃東西、參加活動;甚至幫她洗臉、抹身、洗澡、換衣,工作人員看到我來,便放心地離開了。這幾個小時的陪伴、這些微小的舉動,對媽媽來說,就是莫大的安慰--她知道我沒有放下她,知道我在兌現我的承諾。我也希望幫她擴展生活圈,安排朋友來陪伴她,或陪她去拜訪朋友。這些行動,都在告訴媽媽:「妳從未離開我們,我沒有丟棄妳,妳永遠是我們家的一份子!」我請她相信我。有人問我:「你每次這樣花幾小時陪伴媽媽,不會覺得沉悶嗎?」其實一點也不。我了解媽媽的性格,她本來就開朗,我的陪伴和鼓勵讓她更加開朗。我們有許多一起參與的活動,如生日會、看粵劇等。她甚至開始以「三寶」自娛:一是編織圍巾,二是用iPad打麻雀,三是在圖畫簿上填色。看著她在新環境中願意認識自己、接受新事物,我深感欣慰。這一切,當然少不了我這個女兒經常在旁邊鼓勵和稱讚。
要如何面對「死路一條」
有時候,看著她的未來,我不禁浮現四個字:「死路一條」;但細想,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?在從現在走向人生終點的這段路上,我們要如何面對?我們能不能像媽媽那樣勇敢,願意認識新環境、學習新事物?自從2017年媽媽入住護老院後,我的生命也有了很大轉變。透過她的經歷,我打開了自己的眼界,看見許多真實的面貌,看見生老病死的課題。回望初心,這些年我對媽媽的承諾從未改變。我用行動、用真心真意告訴她:「我沒有丟棄你!」正如上帝一樣,無論我們多麼軟弱、失敗,祂從未丟棄我們,祂始終愛我們。
黃麗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