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超支變成常態
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
赤字再度攀升
卑詩省政府於9月15日公佈最新財政報告更新,一如外界預期,赤字再度攀升。本財政年度原定赤字為109.12億元,現已調升至116億元;值得注意的是,這僅是第一季度的修正數字,未來三季若經濟惡化,赤字恐怕會進一步擴大。更令人憂慮的是,預計到2027至2028年度赤字將升至123億元,而省政府總負債更會衝上歷史新高的1665億元。根據菲沙研究所的數據,到2028年,每名卑詩省省民每年需承擔1,298元的財政赤字;而人均累積負債則會由2022年的16,683元,飆升至2028年的36,413元,短短5年間增幅達一倍。省政府為赤字惡化提出多種理由,例如取消碳稅及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。然而,碳稅推出之初,政府明言此舉是為推動環保,並會實行「收入中和」政策(Revenue Neutral),即將碳稅收入全數回饋給省民。可惜多年後,碳稅卻演變成政府一項常規財源。
省內債務劇增
自新省長尹大衛(David Eby)上任兩年多以來,省內債務急劇攀升,多家評級機構也因此下調卑詩省財政評級,顯示金融界對本省財政狀況的憂慮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,是否應該承擔起改革的責任?但省財政廳長卻直言,即使3年內削減15億元開支,也不足以「開始扭轉赤字曲線」(start bending the curve towards balance)。這樣的說法不禁令人懷疑,政府究竟有沒有決心推動改革,抑或選擇聽之任之?當然,也有人認為部分赤字難以避免,畢竟美國關稅確實帶來不確定性。在這情況下,適度增加赤字或許可以理解;然而,當過度支出成為「新常態」,問題便會接踵而至。例如北溫市(North Vancouver)的污水處理廠,原本造價7億元,如今竟然超支逾40億元(高達450%),而工程仍未完工。龐大的額外費用將由當地及周邊社區共同分攤—未來30年,北溫每戶家庭每年需額外繳付590元,其他城市(包括列治文與溫哥華)則需在15年內每年增加150元地稅。當市民要求公開審查數目時,省政府卻拒絕他們的申請,理由是「沒有必要」。這種態度正好印證「上樑不正下樑歪」:若這個項目被審查,其他項目自然也會被要求審查,政府的管治威信隨之動搖。
廣大市民承擔
更令人擔心的是,鄰近列治文市,規模更龐大的 Iona Island 污水處理廠,同樣潛藏風險。根據2022年估算,建設成本接近100億元。隨著北溫超支醜聞曝光,外界普遍預料此案也難逃超支命運。可是,政府既未重新審核,也未就可能的風險作出公開說明;雖然部分市議員已提出核查和調查的訴求,但尚未獲重視。因為一旦承認超支是常態,整個制衡機制便形同虛設,而最終承受代價的,永遠是普羅大眾。更糟糕的是,政府高層往往能以各種理由為財政失誤開脫,而議員仍可繼續領取額外的會議津貼(每次最高可達1,094元),且無需公開申報。這一切開支,最終都落在廣大市民的肩上,因此,市民更應該正視這些財政問題,並要求政府承擔應有的責任。
盧健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