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版 (加東) |
電子版 (加西)
緬甸
恩慈之家擴展全國各地
大家都知道,緬甸近兩年爆發內戰,有些地區甚至成了禁區;但在此之前,我曾多次前往宣教,因為多年來,我們的教會一直支持緬甸北部一個小鎮—臘戍(Lashio),它靠近中國雲南邊境,人口約有七、八十萬。那裡有一對忠心服事的牧師夫婦—查天儒牧師與太太張茂蘭,他們從收養孤兒開始,逐步建立「恩慈之家」。最初只有這一所孤兒院,如今已擴展到全國各地,約有十八、十九間分院。他們不僅照顧華人孩子,更收容了許多來自不同少數民族的兒童,如阿卡族、拉祜族、歷蘇族(述律族)、景頗族、德昂族等。孩子們在「恩慈之家」接受教育,許多人後來順利升學,甚至考上大學,成為醫生、工程師、律師,或當地的專業人士。這些成果見證了神的恩典,也讓我深深敬佩這些宣教士,他們畢生勞苦,結出如此美好的果子。清晨五點鐘孤兒唱詩歌
我們也曾多次探訪過「燈塔兒童學習中心」“Lighthouse Centre”,又飛往北面的臘戍,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,並進行各種培訓:我負責教導《聖經》,為牧師和傳道人作裝備訓練;也參與兒童與婦女事工,探訪學校,送上書籍與禮物。每次前去,都讓我覺得既興奮又蒙福。記得有一次,清晨五點鐘我就被歌聲喚醒—原來是一群孤兒在院裡清唱詩歌,他們沒有樂器伴奏,卻齊心唱著:「中國的早晨五點鐘,傳來祈禱聲……」這些孩子不全是華人,許多是少數民族,但他們同心用中文歌頌主。孩子們在老師和同工的帶領下,被分成不同小組,以「仁愛」、「喜樂」、「和平」、「恩慈」等聖靈果子命名,各組分工合作,負責洗碗、掃地,井然有序,禮貌待人。看到這些孤兒從孤苦無依,到逐步成長為懂事、有禮、願意讀書、渴望貢獻社會的人,實在令人動容。能參與幫助他們,是不是很有意義呢?因此,我們的教會不僅組織短宣隊,還有弟兄姊妹樂意以金錢奉獻來支持。建立「音樂與敬拜中心」
我們在臘戍支持的一項新事工,也非常值得感恩。當地有位女傳道張青青,她曾在台灣修讀神學,並專攻音樂。91歲的張寶華牧師一直堅信“Music is therapeutic”(音樂具有治療作用),因此鼓勵並支持青青傳道建立一所「音樂與敬拜中心」(Music & Worship Centre)—“Melody Heart”。顧名思義,心靈也有韻律。透過這個中心,他們訓練年輕人,以音樂帶來心靈的醫治,特別是聖樂與基督教音樂,藉此在緬甸傳遞和平的福音、推動植堂、透過音樂佈道。每當我們前去宣教,有些弟兄姊妹就負責兒童事工,教導《聖經》,而我則繼續專注於牧師與傳道人的培訓,使他們在信仰與事奉上更堅固﹑更忠心。或許你不知道,緬甸有多達135個少數民族,比中國還多。在這樣一個多元而動盪的國家展開事工,挑戰極大。我們實在需要更多人代禱,求神憐憫,使內戰早日結束,重建一個有前途、有盼望的國家。
吳克定牧師
緬甸二零二五年十一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