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納包容
最近香港與中國內地居民因為「名店禁拍」、「雙非嬰兒」、「車廂進食」、「教授言論」等連串風波,鬧得滿城風雨,兩地網民更「炮製」了很多針鋒相對的片段及言詞,互相謾罵。上述事件都是導火線,深究原因,其實是中港兩地以往生活習慣與文化不同,隨著近年抵港移民和自由行旅客大增,才把差異凸顯出來;加上內地新移民及旅客貧富懸殊--靠申領綜援過活的貧窮新移民,被視為寄生蟲,而富裕的新移民或旅客又被指「搶貴」香港樓價和物價。香港地小人多,資源有限,感到壓迫在所難免,港人平日與中國內地居民爭乘交通工具、爭醫院床位等等,自然對中國內地居民生厭和不滿。
平心而論,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或多或少總會「歧視」外來人,取笑他們說話的口音、衣著打扮和行為舉止。新移民在新環境也經常碰壁,就業艱難。香港中下階層的移民來到北美洲時,初期也吃盡苦頭。同樣,較為富裕的香港移民也被指「搶貴」房價車價,建造「怪獸屋」,令後園寸草不生;學生開名貴跑車、穿名牌衣服招搖過市,在校三五成群用粵語喧嘩...... 這些行為也遭到本地人直斥其非。
當然,香港現在所面對的文化與生活習慣衝擊,不能與香港昔日或美加澳紐當年新移民比較;但我們來到北美洲,既是移民,亦是移居香港的中國內地居民後代,應該瞭解新移民的心路歷程。中國內地居民不單前赴香港,也來了北美洲,適應一個新環境及改變生活習慣需時較長;我們移民十多二十年後,也不敢說已經完全「融入」北美洲的社會文化。無論香港還是北美洲,盼望彼此減少謾罵,多些包容,以忍耐和愛心互相接納,和睦而居。
梁振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