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購買加拿大貨」的迷思

看似簡單的標籤,如「加拿大製造」(Made in Canada)和「加拿大產品」(Product of Canada),都帶有特定的法律定義,如果不正確理解,可能被誤導。近期「購買加拿大貨」意願的激增源於多種因素:貿易爭端、關稅實施、愛國主義、支持本地就業以及對品質和安全的考量,都在推動這趨勢;然而,也同時突顯供應鏈的複雜情況。全球化的製造流程經常模糊原產地界線,消費者難以辨別哪些產品真正有助於加拿大經濟。近日,咖啡集團 Tim Hortons 究竟是不是加拿大品牌已引來熱議。曾幾何時,有「愛祖國用國貨」的宣傳,當年,中國出口商品確實「平靚正」。日本人最愛國,他們大部分都購買日本產品,聽說品質最佳的日本產品,也只會留在日本境內銷售。隨著特朗普總統威脅實施關稅之後,加拿大消費者也漸漸傾向要「購買加拿大貨」(Buy Canadian),但要識別真正的加拿大產品,過程之複雜令人驚訝!
(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,CFIA)監管原產地標籤的使用,以確保準確並防止誤導聲明;但食品和非食品的產品,依然有別,「加拿大產品」(Product of Canada)代表加拿大原產地的最高標準,也表示至少98%直接生產成本,包括製造、成分、加工和勞動力,都是在加拿大產生的,這種嚴格要求意味該產品從頭到尾都以加拿大為主。對於食品而言,也意味著幾乎所有成分都來自加拿大,並且產品最終的加工和勞動力都在加拿大境內。少量成分,如香料、添加劑、維生素或礦物質,可以是例外,但這些成分必須佔產品的2%以下。
「加拿大製造」(Made in Canada)則有更靈活和寬鬆的定義,對於非食品產品,關鍵要求是:實質性轉變(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),即產品的最後一次重大轉變必須在加拿大發生。這意味著產品必須在加拿大境內經歷形式、外觀或性質上的根本改變,從而產生一種新的、獨特的產品,它至少51%的直接製造成本必須在加拿大產生。對於食品,「加拿大製造」標籤主要側重於「實質轉變」要求;如果食品的最終加工或轉變在加拿大,則可以標記為「加拿大製造」,而不管成分的來源如何。然而,標記為「加拿大製造」的產品必須包含一份符合資格的聲明,披露成分是進口的,還是國內的,還有進口來源的組合; 即使某些組件或成分來自其他國家,「加拿大製造」標籤通常也用於在加拿大境內最終組裝或加工的產品。
in Canada— 適用於咖啡,因咖啡豆通常是進口的);「加拿大蒸餾」(Distilled in Canada—在加拿大蒸餾的瓶裝水)、「加拿大入罐」(Canned in Canada—例如在加拿大入罐的蔬菜罐頭)、「加拿大精煉」(Refined in Canada—在加拿大精煉的進口蔗糖)、「加拿大加工」(Processed in Canada)、「加拿大預製」(Prepared in Canada)和「加拿大包裝」(Packaged in Canada)等。
加拿大消費者也常常看到不同的標籤:加拿大(Canadian)—食品檢驗局(CFIA)將「加拿大」一詞視為與「加拿大產品」相同;這意味用於製造食品的所有或幾乎所有主要成分、加工和勞動力都必須是加拿大的。百分百加拿大(100% Canadian)—為了使用這個標籤,食品檢驗局(CFIA)指,適用該聲明的食品或成分必須完全是加拿大的,包括其加工和勞動力。楓葉(Maple Leaf)—食品檢驗局(CFIA)表示,在食品包裝上使用楓葉標籤,並不意味該產品完全或部分是加拿大的,但通常用於表示其中某些物品是「加拿大產品」。
本地(Local)—如果一家公司宣傳某產品是「本地」產品,食品檢驗局(CFIA)表示該產品必須在其銷售的省或地區生產,或在距離原產省或地區50公里範圍內的省際邊界銷售。加拿大肉類和家禽(Canadian
meat and poultry)—只有來自在加拿大宰殺的加拿大動物肉類才可以稱為「加拿大產品」。加拿大魚類和海鮮(Canadian fish and seafood)—食品檢驗局表示,如果野生魚類和海鮮產品是由加拿大水域的船隻捕獲,而魚類海鮮產品是在使用加拿大成分的加拿大機構加工的,則可以貼上「加拿大產品」的標籤。加拿大乳製品和雞蛋(Canadian dairy and eggs)—進口母雞的雞蛋或進口乳牛的牛奶,只要在加拿大下蛋或在加拿大擠奶,都可以使用「加拿大產品」標籤。
凌信(多倫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