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李敏儀:診所接待員的苦與樂
曾在香港當護士,現在卡加里從事診所接待工作的張李敏儀,來加後不僅要調整自己,適應新環境,並轉換行業,以愛心、細心和耐心對待求診者。她那待人以誠,熱心助人的工作態度,贏得病人讚賞。
卑詩亞省政策各異
1978年,張李敏儀在香港完成了3年全科護士課程,之後再修讀1年產科。畢業後,在一家政府醫院的普通病房當護士,兩年後轉往私家病房。1994年帶著10歲的兒子,隨丈夫一起移民卡加里。1990年曾專程前往溫哥華,成功考取了護士資格。「移民跟97有點關係,因為當時確受到這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困擾;另一方面,也是為了孩子。選擇卡加里是因為當年這邊華人較少,希望孩子不會有那麼多引誘,有利於健康成長,同時這兒的生活指數也不高。」張李敏儀承認,當初移民所遇到的困難著實不少。她說:「想不到,加拿大各省的政策不同,到了卡加里才發覺,原先在溫哥華的護士考試不起作用,來到這裡要重考英文試,還要加上200個小時的實習,之後才有資格提出申請成為註冊護士。」張李敏儀坦言,當年卡加里的經濟狀況很差,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,大量的在職護士遭到辭退;面對如此情況,如何能夠達到護士會註冊的資格要求呢?隨後跟亞省的護士會多番交涉,仍不得要領,她感到自己受著諸多限制,百般刁難,所以沒有動念再當護士。
腳踏實地台前幕後
「既然不能做回老本行,我就轉找與醫療有關的工作。之前,我也接受過醫療接待的訓練,雖然沒有實際經驗,但因為有相關的醫療背景,加上英語對答沒問題,相信投身診所接待工作,是可以應付得來的。」張李敏儀認為做這一行,並沒甚麼特別的要求,關鍵在於要細心和有耐心,愛心當然更不可少。張李敏儀坦言,「在診所內通常是『一腳踢』——甚麼都要做,因為只有我一個人,所以總是『台前幕後』地忙著,接電話、帶病人見醫生、專科轉介、整理病例、儀器消毒、替病人簡單包紮、物資供應……」張李敏儀覺得剛剛開始時,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接聽電話,「電話來自四方八面,因為好些人的口音很重,有時真的聽不明白他們在講甚麼,曾有一位澳洲人士到來求診,就是他的名字,也要拼上好幾遍才弄清楚。當然,有時我的傳話也很重要,尤其是藥名和服食的分量等,絕對不容有半點差池,所以感到壓力不少!」
診所接待酸甜苦辣
張李敏儀深知服務行業,最講求態度和藹親切。她舉出一些實例:「一位30多歲的女病人打電話給我,一定要即時看醫生。我回說,『不好意思,真對不起!今天全都預約滿了。』『我要上班,又快要出門,一定要在旅行前看醫生。』『實在對不起!真的沒空檔!』病人立時大哭起來,與她同住的父母很是緊張,她母親立刻接過電話,向我查詢提問,我耐心解釋給她聽,並安慰她,『你不妨先約定周三見醫生的時間,要是周一有人取消預約,我會立即打電話通知你,到時就可以過來了。掛了電話,兩、三小時之後,果然有病人取消周一預約,我立刻打電話過去,代她接聽電話的媽媽,很是開心,我也因為幫到她們而高興不已。有趣的,是當天也有一位病人與這位女士的情形相似,可是她很通情達理,願意接受我的安排,後來也因為別人取消而有期,得以提前見到醫生;到她前來時,居然還給我帶來一束鮮花,實在令我感動!」
然而,張李敏儀也有過不少令她十分為難的經歷。「一次,一位西人女士打電話來,要求預約一個適合她的診期;我提供了很多可選擇的時間,可她都不滿意,最後居然還以粗口惡言相向,那一刻,我驚怕得不知怎樣應付。掛了線,心仍在『砰砰』直跳,久久都不能平靜下來。電話聲再響起,內心很是驚恐,但又不能不接,只好硬著頭皮拿起話筒,果然又是那位女士,這一次她不是來惡駡,而是向我道歉。我不由莞爾,一面接受她的道歉,一面想著如何幫她開脫。」張李敏儀現在已學會了,每遇到不順心的事兒,都要先求神讓自己冷靜下來,再為病人設想?可能醉酒,也許是藥性發作,或是受病魔折磨太苦??就這樣,便原諒了對方。
卡城醫療資源緊張
天天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張李敏儀看盡了人性的軟弱——千般好不計,一次不好就耿耿於懷;不過,她還是盡量為病人著想,並不時提醒他們,不能規定要在某個時段看醫生,因為當體諒醫生要面對那麼多病人,所以必須由接待員代為安排,否則只會浪費時間在診所乾等。
「卡加里和香港的醫療最大不同就是,後者有很多私家醫院。若是病者的情況很緊急,可以去私家醫院求診,當然費用相當昂貴。反觀卡加里目前的醫療資源,顯然十分緊張,排期看普通醫生已是一件頭疼的事,看專科更要輪候很久,有時病情就給耽誤了。至今卡城仍有好些人沒找到家庭醫生,因為許多家庭醫生根本不收新症。此外,急診也要排長隊,由救護車送來的會稍為快一點,通常在急症室等看醫生,花上8、9小時也是等閒事。」張李敏儀指出那是財政緊絀,削減開支的結果。
給病人發福音單張
「感謝神,我與病人的關係相處得很好。很多時,病人來看醫生也會順道送我一點小禮物,有時甚至是自製的食品或親手做的手工製品;也有一些從外地回來的病人,也會帶給我一些手信,令我感到很窩心。」禮輕情意重,張李敏儀看重的不是禮物本身,而是背後的情誼和認同。「試過我正在忙碌地接聽一個電話,跟對方談了很久之後,竟發現有病人站在我面前,連忙問他有甚麼可以幫忙的;他笑說,『只是等你講好電話,跟你說再見!』」張李敏儀直言很感動呢!
「我在香港已曾聽聞福音,因為當時唸的是基督教護士學校,只是不明所以及有所抗拒。移民到了卡加里後,漸漸認識耶穌和救恩,1998年信主受洗歸入基督。因工作之便,接觸到不同年齡和族裔人士,所以當教會舉行福音聚會時,我就會給病人發福音單張,他們一般都不會拒絕;我也為他們祈禱,讓他們不僅接收下單張,也真的能去教會,更把主接到心裡,成為他們生命的主宰。」張李敏儀以真誠和愛心待人,病人深感她的細心、耐心和愛心,常常誇她:「你這麼好人,一定是個基督徒啊!」最後,她打趣說:「祝願大家身強力壯,最好不要來找我就好了!」張李敏儀與家人合照
孫建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