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情與人性(下)
在今天愛情婚姻庸俗貶值,充滿銅錢味,年輕人在浪漫與現實上找不到平衡點的時代,這本書無疑是本特別有價值的書。簡˙奧斯丁 (Jane Austen) 的《傲慢與偏見》(Pride and Prejudice) 把18-19世紀英國的愛情故事寫得生動又活潑,眾多人物又很實在,圍繞著愛情的人性各方面,俱得到準確的描寫。
金錢利益的結合
在《傲慢與偏見》中,除了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對主角外,另一個極為可笑的人物,就是她的表哥柯林斯。他出身中產,按照當時怪異的英國繼承法,可以在伊麗莎白的父母死後,繼承她們家所有的財產,而伊氏五姐妹則幾乎不能得到任何家產。所以,主觀上伊氏的母親希望他娶自己的女兒,柯氏也想娶表妹中的一個,從而在得到遺產後,更心安理得。
書中第一句話,「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,必需要娶位太太,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。」這是奧斯丁對當時社會極為準確的觀察,古今中外,「鑽石王老五」又有幾個不娶太太的呢?然而,由這句話引申出一個話題,就是該書的主題是甚麼?有人認為「奧斯丁......從經濟關係方面抓住資產階級婚姻制度的本質......無非是金錢結合--利益的結合。」
組建幸福的家庭
其實,這種看法頗為偏頗,誠然,婚姻最有可能發生在社會同一階層之內,但這絕不僅是金錢和利益的結合,而是興趣愛好志向方面的類同,同一階層的男女之間,相同點更多,共同話題更多,容易擦出愛情的火花,共同組建穩定的家庭。
柯林斯按照門當戶對、親上加親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哲學,向表妹伊麗莎白求婚,可是,表妹完全看不上他的性格和為人處世,堅決地拒絕了他。奧斯丁在描寫柯氏的婚姻觀時,形成和伊氏截然不同的對立面,柯氏是最靠近以金錢、地位、等級差別,來界定婚姻和組成家庭的典型,而伊氏則是最以志趣相投來界定的典型,兩種人都有人性的依據。所以,筆者認為該書的主題是:在現實的社會中,在現存的經濟社會條件下,不同個性志趣的人,怎樣找到較好的愛人和組建較幸福的家庭。
失去基本的人格
英國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,柯林斯有特別崇尚權貴的性情,他由包爾公爵夫人提攜,成為安立甘教會區會的牧師,對此他感恩涕零,卻失去了基本的人格--「夫人寵禮有加,恩威並施,提拔我擔任該教區的教士,此後可以勉盡厥誠,恭伺夫人左右。」夫人「等於是她自己這個教區裡最積極的法官,一點點芝麻大的事都由柯林斯先生報告她」。
筆者認為:牧師傳道人乃是回應上帝的呼召,來做上帝所交派的牧養信徒工作,雖然對栽培自己的人要有感恩之心,但最終感謝的應是上帝,又安能「摧眉折腰視權貴」到如此地步呢?
反觀伊麗莎白,在包爾夫人和她朋友路過表哥家,家裡的人激動得變態之時,調侃道:「就是這麼回事嗎?我還以為是豬玀闖進了花園呢,原來只不過是珈苔琳夫人母女倆。」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,即使等級地位相似,又怎能建立起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呢?作者的意圖真是用細膩的手法表現出來!
婚姻寶貴在於忍
柯氏不僅攀附權貴,而且知識面狹窄,談吐平庸可笑,囉囉嗦嗦,愛好極少,有庸人大多具備的個性,況且兼有自卑和平庸雙重特點,待人接物時那種卑微低下和自大驕傲,極不協調地結合在一起;對人直白,性格活躍,敢作敢為的伊麗莎白很是討厭他,「柯林斯先生是個自高自大,喜歡炫耀,心胸狹窄的蠢漢。」
然而,伊麗莎白的好友,另一位中產階級家庭的盧卡斯小姐卻願意嫁給他。她也聰明,知道柯氏的討厭和愚蠢,但她對自己的婚姻和夫妻生活期望不高。「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,總把結婚當作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」,作者如此評價,包含著對沒有愛情的婚姻之批評。不過,婚後他們雖說不上如膠似漆,但也能夠相敬如賓,一起過日子。
志趣相投,愛情深厚的婚姻是理想的婚姻,作者的理想固然美好,但筆者認為:高不成低能就,雖不是黃金組合,但能彼此忍耐的婚姻,也算是好婚姻。
一位牧師分享:別人都看他的父母是恩愛夫妻;父親去世後,有一天他聽到母親對著父親的相片說:老東西,我都忍了你一輩子了!婚姻有一點寶貴之處就在於忍耐,從這點看,柯氏的婚姻並非沒有一點可取之處,奧斯丁可能要求過高了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