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之所安是吾家
何處最宜居?各地調查結果都不盡相同,只因調查各有準則,任何一個宜居排行榜,都難以獲得一致性的認同。雖然,人人的宜居條件都各有不同,但對宜居環境的渴求則古今如一,中外無異。歷史上的民族遷徙,當今的越洋移民,都是人類追求最宜居住之地的明證。
公元之始,羅馬國勢強盛,政府為徵稅而進行人口普查,頒令人民都必須報名上冊;已經遷居到其他宜居之地的人民,均要返回故地登記。正因如此,大衛王的後裔約瑟和身懷六甲的妻子馬利亞,亦從拿撒勒返回故鄉伯利恆。他們來到伯利恆,卻無可居之所,只能歇在馬糟裡;就在這裡,馬利亞誕下耶穌。耶穌是神,以人的形象降世,為的是完成救贖世人的大工。雖然,耶穌生於最不宜人居住的馬糟;然而,祂並不介懷,寄居世上,廣傳救贖之愛,最後還自我犧牲,死於十字架上。
馬糟不是耶穌最宜居之處,那麼,何處是祂宜居之所呢?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且先看生活的基本要求,乃是「日求三餐,夜求一宿」。所謂「夜求一宿」,就是要求一個可以睡得酣寧,安枕無憂的地方。換言之,最適宜居住的地方,必須能帶來安全感,得以一宿無憂。或許,我們可以把居住的地方打造成銅牆鐵壁,金城湯池,不過,人的平安並不單止於外在,內在的心靈平安,往往比外在的平安更重要。是以最理想的情況,就是人的心靈得著穩妥,獲得保護。有道「心之所安是吾家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不過,我們也應細想:這個「安」,從何處而來呢?又如何才能覓之得之呢?
前面說過,耶穌為人而生,又為人而死;祂帶給人們的,正正就是「平安」。耶穌曾說:「我留下平安給你們;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我所賜的,不像世人所賜的。你們心裡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」(約翰福音 14:27)沒有憂愁,沒有膽怯,就是「心之所安」。約瑟的先祖大衛王,也寫過歌頌神的詩,說:「你作過我的避難所,作過我的堅固臺......」(詩篇61:3)詩中道出了身處不平安之時,神成為人的避難所和堅固臺,為人帶來平靜安穩。
一個人,如果能接受神,打開心門讓耶穌進入,使心房成為耶穌最宜居住的地方,這個人,必能得著「心之所安」--因為有耶穌作為平安之主,心靈自然穩妥,無慮無牽。得著耶穌之後,便能體會「心之所安是吾家」的真義;若再問自己「何處最宜居」,答案更不言而喻:「處處宜居處處家」。
坎筆至此,回看前面提出的問題:馬糟不是耶穌最宜居之處,那麼,何處是祂宜居之所呢?能夠真心接受耶穌的人,都一定會答道:耶穌的最宜居之處,就是我的心房。
號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