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餃子宴
餃子宴,就是以餃子為主題的宴席。其實,今天的餃子宴在唐代已有雛型。據查,唐代長安盛行一種名為「燒尾宴」的高檔宴席,其食單(菜譜)裡有一道菜名為「二十四氣餛飩」--根據農曆二十四個節氣,包成不同形狀、不同餡料的餃子。
百餃百餡百味
餃子是中國北方一種有餡的麵食,通常是月牙形,用豬牛羊肉和蔬菜作餡,生皮生餡,然後煮食,口味鮮鹹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,都城長安(西安)就盛行食餃子,不過那時稱為「角子」。到了唐代,餃子更為流行,稱之為「餛飩 」。明朝劉若愚編的《明宮史˙火集》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:「五更起,飲椒柏酒,吃水點心,即餛飩也。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,得之者蔔一歲之吉。」到了清代才改稱「餃子」,一直沿用至今。
最初的餃子宴,出現在二十多年前我的老家西安,其數量有108種之多,時下口味品種已超過360種,多以雞、鴨、魚、蛋、海味、山珍、鮮蔬、乾菜、果品等為餡。餡則用烹、炒、煸、爆、炸、煎、溜等烹飪方法做成熟餡;至於餃子的煮法,可用水煮、蒸、煎、烤、炸等方式;口味酸、甜、咸、麻、辣、魚香、怪味,無其不有,故有「一席餃子宴,吃盡天下鮮」之說。餃子的造型乃綜合雕塑、捏塑、點綴等多種技藝,兼以菠菜、西芹、胡蘿蔔等蔬菜汁和麵,造出的餃子玲瓏剔透,似花草魚蟲,如飛禽走獸,千姿百態,維妙維肖,栩栩如生,再配上詩情畫意的名字,如甚麼百花迎賓、彩蝶飛舞、烏龍臥雪、綠茵玉兔......令人垂唌欲滴,卻又不忍下著。端的是「一餃一形一態,百餃百餡百味」。傳說典故相伴
食在古城,自然少不了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。餃子宴的噱頭也在於此,以「貴妃蒸餃」為例:傳說楊貴妃有一天想吃一種帶餡的、要蒸的食品。聰明的廚師就用她愛吃的雞翅肉做成蒸餃,楊貴妃吃了甚是歡喜,大賞廚師。「貴妃蒸餃」便成為宮廷佳餚而留傳下來。「八寶蒸餃」,以《打金枝》故事中汾陽王郭子儀曾以海參等八味製餃而成;「寶釧蒸餃」,據唐代相府千金王寶釧在長安城南挖芥菜的傳說,用芥菜、豬肉為餡;「黑米蒸餃」,則是以陝西洋縣特產黑米為餡,取自西漢張騫柳林依樹入夢拜謁文曲,發現黑米而出仕的傳說......太后菊花火鍋
品嘗完數十道藝術餃子後,突然燈滅了。詫異間,桌中央一隻雕龍刻鳳、瑞草祥雲的紫銅大火鍋點燃了,藍藍的火焰,紅紅的光芒,白白的霧氣,仿佛置身遙遠的古代。那是餃子宴的壓軸經典--「珍珠火鍋餃子」。據傳清朝慈禧太后避難到西安,深夜忽然想吃水餃,廚師們就把雞脯肉包成小巧玲瓏的珍珠餃,火鍋裡盛著鮮菇雞湯,端到太后面前,當面煮食。這種餃子,後人就叫「太后火鍋 」。因用雙龍紫銅火鍋烹製,燃燒的火焰不斷跳躍,仿佛朵朵菊花盛開,又稱為「太后菊花火鍋」。
今天,過年的時候我們西安人多會包餃子、吃餃子,餡料不會那麼複雜,通常是以肉為主,混以芹菜、白菜或韭菜等。妙在一家大小圍在一起,話家常,嘮時事,和餡揉麵,你擀我包,連孩子們也會湊趣,不僅嚷嚷著要包,還會似模似樣地捏出幾個特色餃子呢。餃子上桌,薄皮大餡,團團圓圓、熱氣騰騰,盡顯祝福。
孫建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