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以飛越的鴻溝
「代溝」(Generation Gap) 一詞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,幾十年來,代溝已成為現代家庭問題之最,要是再加上地域和生活形態的轉變,代溝所引發的家庭問題就變得難上加難,對年幼孩子的影響就更為深遠。
認知能力倒退
鄺婆婆來加時,孫兒剛好四歲,已懂得基本自理,如吃飯、刷牙、洗臉、換衣服、穿鞋襪、戴帽子等;可是,面對一個要求極高的祖母,他得到的評語就是「做事速度太慢」,聽到的訓詞就是:
「這麼慢,以後大家都不等你,剩下你一個人孤零零了。」「你要快點,爭取當第一名,第二也就輸了!」「怎麼這樣沒用啊,要你做快一點也不行?」
過了一段時間,家人發現孩子的認知能力大大倒退,原本已經會做的事情,現在竟變得全部都不會了。孩子的理由是:「我做得太慢了!」「不行,我做不到。」「我不會做。」「我不想做,做了你們會生氣的。」看到兒子不斷否定自己的能力,完全的依賴,並失去自信,做媽媽的既心痛又自責,但卻也沒法改變婆婆的想法。幸好婆婆回國去了,兒子的情況才逐漸改善過來。
判斷標準混淆
朱先生說他父母屬於放任型,只要孩子開心甚麼都可以,為此造成兩代之間很多的分歧。「我和太太在教育方面很一致,孩子都很清楚甚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。可是,現在七歲的大女兒已懂得遊走於兩派之間,獲取她最大的好處;而三歲多的小女兒則對爸媽的『不可以』和爺爺奶奶的『可以』,有點不知所措、無所適從......」朱先生擔心長久下去,她們會混淆對錯的標準,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。
拿哭鬧作武器
蕭女士坦言:「爸媽來了以後,兩個兒子哭鬧的時間越來越多。早前,只要我說『不』,他們最多表現出不高興;如今只要一不合意,他們就拿哭鬧來作武器,因為知道有公公婆婆作後盾。現在,連我都給這種吵鬧場景弄瘋了。」由於蕭爸媽的介入,孩子在情緒的表達上竟呈現單一的現象--以哭鬧替代傷心、憤怒、不平、緊張、恐懼、厭惡、內疚、焦慮等不同的心理反應,為母的為此憂慮不已。
祖父母有難言
其實,祖父母們也有難言之痛:
離鄉背井過來,就是想享受含飴弄孫之樂,可兒子、媳婦都不愛跟我們說話......
這裡的孩子嬌氣得很,不能打、不能罵,怎能教得好?
我們的教育方法過時?你們都是這樣長大的,現在不好嗎?
老人家封閉?我們也經常看教育孩童的電視節目!
事實上,不少人都肯定祖父母在照顧家庭方面給予很大幫助,但同時不得不承認,孩子的教養問題,卻成了攔阻兩代進一步溝通的癥結所在。
《聖經》中,有一段關於西門岳母的記載,就是三代人相處的美好典範,而秘訣就是像彼得那樣,把耶穌帶入自己的家,各人都學習放下、放手、放心交托給主的功課,難題自可迎刃而解。
言琛曈